•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持厲行法治 維護公平正義

2019-03-12 15:3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法治建設成果豐碩,人民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從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到智慧法院建設,從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到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法治領域改革不斷推進。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如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延展,必須打造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落實司法責任制改革

  讓審理者裁判 由裁判者負責

  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學群代表説,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重大戰略部署,標誌著司法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踏上新征程。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五五改革綱要”,明確了未來五年人民法院65項改革舉措,進一步強化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張學群認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不是另起爐灶,新搞一套,而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精耕細作、深化延續。要將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放到中央安排部署的“大盤子”中系統規劃、一體落實,做到前後相銜接、整體相相容。

  “目前檢察改革主體框架已經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體制機制逐步形成,檢察隊伍活力不斷增強,司法品質效率和公信力持續提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崔智友代表説,廣西檢察機關將繼續按照高檢院《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明確改革的任務分工、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有序有效推進改革。

  對於改革要求如何才能落實到位,崔智友代表建議,檢察機關要精準領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精神,司法責任制改革“四梁八柱”搭建後,要下大力氣把符合司法辦案規律和法律監督規律的機構設置、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檢察工作機制和思想政治工作及時精準落實到位。

  作為長期在一線工作的法律工作者,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廣東東方崑崙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徵夫委員最為關注司法責任制改革。“改革後,破除了法院領導對辦案的不當干預,強調‘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保障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改革要“接地氣”

  向基層實踐創新要活力挖潛力

  基層實踐是改革最具活力的源泉。

  “現在開庭!”2018年10月25日上午9時45分,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敲響掛牌以來的第一槌。別看原告、被告“隔空喊話”見不著面,訴訟程式卻在法官把控下一絲不茍地進行,舉證、質證、辯論一點不含糊。“廣州網際網路法院的設立,推動司法體制改革拓展延伸,為實現網路空間治理法治化貢獻智慧和力量。”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龔稼立代表説。

  2017年以來,網際網路法院在杭州、北京、廣州先後設立,探索“網上糾紛網上審”新機制和網路依法治理新模式。自2019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將積極總結三家網際網路法院和浙江“移動微法院”等實踐經驗,逐步實現線上立案、線上繳費、電子送達三類應用覆蓋全國法院,打造世界領先的移動訴訟服務體系。

  近年來,山東紮實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強化訴調對接,試行調解前置,推行以訴前分流、委託調解、法院速裁為主要內容的“分調裁”改革,全省有636個特邀調解組織、2513名特邀調解員進駐各級法院及人民法庭,全年訴前分流到人民調解組織等機構調解民商事案件18萬件,委託特邀調解員調解2.2萬件,訴訟調解或當事人撤訴36.9萬件。

  “需要進一步完善案件繁簡分流機制,完善速裁程式、簡易程式、普通程式相配套的審判機制,讓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甲天代表説,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應當把訴調對接平臺建設與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結合好,引導當事人選擇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四川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馮鍵代表認為,司法體制改革要想“接地氣”,必須確保基層能用、好用、管用。從這些年深化改革的經驗來看,基層面臨的困難最多、壓力最大,改革創新的願望最迫切、動力最強勁。可以説,改革的源頭活水在基層,創新的澎湃動力也在基層。“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發揮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基層探索的探路作用。”馮鍵代表説。

  維護公平正義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評價公正司法的一把尺規。

  2018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通知》。一年來,一大批黑惡勢力被依法嚴懲,一批“保護傘”被深挖徹查,廣大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明顯增強。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石時態代表表示,黑龍江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採取涉黑涉惡案件“三級院長”負責、院庭長主辦、相對集中管轄、集中宣判等舉措,並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原則,依法從嚴懲處黑惡勢力犯罪,確保審判工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應密切關注黑惡勢力犯罪的新動向、新特點,深入研究黑惡勢力犯罪涉足的新領域、存在的新形態和違法犯罪的新手段。”石時態代表建議,法院要拓展延伸審判職能,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及時提出司法建議,推動相關部門更好地依法履職,剷除滋生黑惡勢力的土壤,壓縮黑惡勢力生存空間。

  司法部副部長劉振宇委員説,法律援助是國家建立的保障經濟困難公民和特殊案件當事人獲得無償法律服務,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僅2018年,全國共組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45.2萬餘件,受援人151.8萬人次,提供法律諮詢875萬人次。”劉振宇委員表示,在加強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方面,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在人民法院、看守所全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將更加有效地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鄉村的發展,群眾的獲得感,離不開法治的保障。”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宋砦村黨總支書記宋豐年代表説,最高人民法院在鄭州設立第四巡迴法庭很接地氣。“巡迴法庭能有效規避可能干預公正司法的不良因素,避免人情案、關係案、金錢案的産生,讓人民群眾真正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宋豐年代表建議最高法巡迴法庭繼續加強對下級法院的監督指導。

  (本報記者徐雋、張璁、許晴、劉佳華、賀林平、魏哲哲、王明峰、方圓、劉夢丹、江琳、朱佩嫻采寫)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