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著力解決民生熱點痛點問題

2019-03-10 21:30: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每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民生問題一直是鎂光鏡下的焦點,今年“兩會”也不例外。努力解決新時代民生熱點痛點問題,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議題最為鮮明的特徵。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良性迴圈。黨的十九大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切實保障基本民生,推動解決重點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礎,不能出現經濟取得發展、人民卻沒有獲得感的現象,改善民生要盡力而為,不可有半點懈怠。同時,改善民生自身就是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有效投資,就是將資源投入在基礎設施、養老、托幼等直接關乎民生的領域,最終形成有效消費,真正拉動內需。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這種良性互動關係需要逐步培育,因此改善民生也不能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二是從宏觀經濟社會發展佈局高度出發解決好就業問題。就業是今年民生工作的最大熱點難點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城鎮年均新增就業1300萬以上,2018年更是達到1361萬,我國已經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但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形勢的基本特徵是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産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提升對一些傳統就業崗位的淘汰速度加快,而外部環境的變化,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對我國現有的就業崗位形成一定的衝擊。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具有標誌性意義,進一步宣示了中央的基本態度,即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穩就業是今年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為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突出強調三點。一是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二是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院校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三是完善對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綜合手段,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援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的新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城鎮就業困難群體等多渠道就業創業,使人人最終都能從事一份有尊嚴的工作。三是以品質提升為核心推動基本民生制度的完善。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水漲船高”,我國民生領域存在的一些短板成為人民最為關心的民生痛點問題。近年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黨和政府開始朝民生制度更健全、更公平、更可持續等方向努力。在教育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於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城鎮學校“擇校熱”“大班額”問題、農村教育發展相對滯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難以及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學校建設等問題。在社會保障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於解決一些社會保險沒有實現全覆蓋、一些社會救助水準偏低和社會福利需求增長過快等問題。在醫療衛生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於提高大病救助報銷比例、加強藥品疫苗安全監管、實施癌症防治行動等關鍵問題,以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在脫貧攻堅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著力於解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以及充分激發和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等問題。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是這個新長征中的一個加油站。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一定要通過持續多年的努力,構建出一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相適應的現代民生制度體系,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王道勇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