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政協委員葛均波:讓患者用上質優價廉的生命“支架”

2019-03-08 15:35: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我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30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冠狀動脈疾病診療策略的優化與技術革新,已成功搶救3000多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達96%以上。當一個好醫生,是我永遠的目標。

  今年是我參加全國兩會的第12個年頭。作為一名心臟病學醫生,看到日漸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我的內心很焦慮。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有限,但是,我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病患們做點事情。

  2016年,網上有一些關於我在飛機上搶救病人的照片,然後好多人都説我“火”了。其實,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我相信,其他醫生遇到這種事情也會及時出手。因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還有一次,有位80多歲的患者來就診。在了解她的病史後,我勸她放棄放置支架。

  她説:“我們當地的醫生説必須放置支架。”

  “您只要不幹劇烈的體力活,就不會出問題。假如您是我的母親,我一定不建議您做這個手術。”

  可能是我的話比較真摯,老人沒有再堅持。

  我覺得只要把病人當親人,學會換位思考,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妥善的解決。

 

  履職多年,我始終關注醫學創新問題。

  之前有關單位要求科學家在設計研究時,要細化到花多少錢、希望得到什麼結果……

  假如科學家已經知道要得到什麼結果了,做研究還有何用?

  所以我2017年的提案之一就是,鼓勵創新,就應該允許失敗。

  同年,我發起成立中國醫學創新聯盟,希望讓更多醫學創新成果走向臨床,為百姓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今年,我會繼續在自己了解的領域裏,做好建言獻策的工作。因為,只有足夠了解,才能更加客觀。

  這些年,我也直接或間接推動了心血管治療領域的發展:創造了冠心病治療的多項“第一”;發現“半月現象”,使醫生一眼即可診斷心肌橋造成的冠狀動脈缺血……

  2010年10月,我和我的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術。該項手術應用心臟導管技術而無需開胸,為那些不能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帶來了希望。

  我和團隊還根據疾病的發病特點,在中山醫院建立了華東地區第一條24小時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綠色通道”,使患者可以得到及時的救治。

  通道的建立,意味著醫護人員會更加繁忙。但沒有人有怨言,因為能挽救一條生命,對於醫生來説,付出再多都值得!

  幾年前,國內開始建立胸痛中心。建立以後,醫院對急性胸痛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作為胸痛中心急救體系建立的促成者,我發現胸痛中心依舊存在許多問題:胸痛中心總數量不能滿足患者救治需求;縣域胸痛中心的發展較緩慢……

  我今年的提案也涉及這部分的內容。

 

  提案一:加強醫學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充斥熒屏的“養生熱”,漫天的“醫學科普”……良莠不齊的海量資訊,使普通民眾難以分辨。如何通過醫學科普教育來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已成為醫療衛生部門及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提案二:提升醫學人才培養品質,滿足醫療機構人才需求。

  國內大量醫學院盲目擴招,使有限的教學資源根本無法保證教學品質,嚴重桎梏我國醫療事業良性、有序地發展,對教育資源造成極大浪費。應提升醫學人才品質,培養出符合臨床需要的醫學人才。

  提案三:進一步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體系建設。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顯示,心血管病死亡佔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現階段,主要有三方面的時間延遲影響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效率,分別是病人延遲、轉運延遲和治療延遲。而胸痛中心的建設,主要是從以上三個方面優化流程,從而縮短患者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預後。

  我是一名醫生,能夠成為一名政協委員,我真的很開心。在我看來,醫生不僅要有醫德,還要有醫術,要勇於承擔責任,善待患者,尊重生命!而我要做的,就是繼續在醫學領域深耕,為中國醫學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楊月 張瑞玲 實習記者 杜萌 薛雨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