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藝、社科工作者,關於如何創作新時代的好作品的權威指導

2019-03-06 09:33: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為億萬人民鼓與呼。201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2019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如何進一步凝聚共識、增進團結?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首次下團組,就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新時代下,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工作者應該怎麼辦?把握以下四個關鍵詞。

  時 代

  總書記怎麼説:

  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學習筆記: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大批優秀作品的火爆,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新時代的“畫像”。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更加需要每一個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感知時代的細微變化、書寫時代的偉大成就、呈現時代發展的深層邏輯。

  人 民

  總書記怎麼説: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成就都歸功於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於人民。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順利實現中共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薄力量。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

  學習筆記:

  將人民時刻放在心上,是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他曾説過:“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也曾在講話中提到過《詩經》《紅樓夢》《吉爾伽美什》《巨人傳》等生動描寫人民生活的國內外佳作。為什麼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首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除了不斷提升物質生活水準,還有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有精神需求。其次,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對於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新時代,文學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尤其不能脫離群眾,而要努力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精 品

  總書記怎麼説:

  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希望大家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文藝創作要以紮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

  學習筆記:

  既然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那麼該用什麼樣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去回報人民呢?總書記提到了兩個字: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尤其是應該與現實緊密結合,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需要創作者們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凝聚中國人民最廣泛的共識,以共同目標尋求最大公約數。

  明 德

  總書記怎麼説:

  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

  學習筆記:

  總書記一直非常關注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的德行問題。2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要求:“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強調“讓德才兼備的人才在重要崗位上發揮作用。”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又指出:“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準創作人才。”而總書記在這裡提到“明德”,蘊含著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身要“明德”,努力做到德藝雙馨,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另一方面是需要文藝作品和社科研究成果,能夠使國家、民族、人民都能“明德”。這樣才能廣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形成共同奮進的強大動力。

  詳情請看通稿: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