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倉新路 井岡山市荷花鄉大倉村鄉村振興小記(下)

2019-03-05 16:14:00
來源:中國江西網
字號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記者練濛濛、左陽天/文 朱正/圖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井岡山市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始終牢記習總書記三年前來到井岡山所説的話語。

  三年來,吳小平帶著鄉親們探索出一種鄉村文化生態旅遊新模式。大倉村也由此大變、蝶變。

  90多年前,一場“大倉會見”,變“鴻門宴”為“同心宴”;90多年後的今天,荷花鄉大倉村也從“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走出一條繼往開來的新路來。

  “大倉新路”新在哪?日前,我們跟隨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的腳步,全景解碼“大倉新路”。

  記者在大倉村實地採訪

  大倉村正在建設的民宿

  新引擎

  紅色文化+旅遊 助推大倉鄉村振興

  2017年2月26日,江西井岡山宣佈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

  從一個曾經受貧困困擾的革命老區,到在全國率先脫貧,井岡山人用革命精神踐行了不忘初心的力量與決心。

  而這份殊榮中,同樣能折射出荷花鄉大倉村勇闖新路的光芒來。

  站在大倉村村口廊橋的入口,吳小平指著廊橋橋頭的係馬樁告訴記者:“1927年,毛澤東與袁文才在荷花鄉大倉村進行了一次不同尋常的會見——大倉會見,大倉會見改變了中國工農革命的命運。會見使得共産黨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的工農革命軍最終落腳井岡山,從此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星星之火。大倉對於井岡山來説意義特別,讓這些故事、資源成為發展紅色旅遊的一個抓手,更對得起這段歷史。”

  “大倉村在歷史上書寫了如此特殊的一筆,我們就該好好利用全域旅遊將紅色文化發揚光大。”

  説幹就幹,吳小平找來了國內規劃界的權威——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置了圓樓待客、山門迎旭、橫江遠眺、林祠緬懷、大倉講習、林宅詳談及大倉會見古街道多個重點節點項目。

  如今,重來大倉村的遊客都説大倉大變,闖出了一條“紅色文化+旅遊”的新路來。

  新內涵

  紅色培訓+教育陣地 構建無圍墻“紅色學院”

  紅色文化是大倉村的魂。如今,紅色培訓已成為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決定推出‘紅色培訓+教育陣地’模式,讓大倉成為沒有圍墻的‘紅色學院’。”吳小平也時常在想,大倉想要大變、想要走出新路,還得把紅色文化做細、作透來。

  在大倉村核心地塊,一棟黃褐色土墻、灰色瓦頂的建築樹立在記者眼前!

  建築採用客家鄉土建築最常採用的兩種材料——土和木,以土造墻,以木構頂,兩套獨立體系組合交融,在山形地勢之間搭建起一個形態豐富的空間。主體木結構採用雲杉膠合而成,土造的運用喚醒客家傳統的幹打壘夯土墻技藝,全部墻體由當地村民夯築。

  吳小平説,當地深度挖掘大倉的紅色文化底蘊,以文化為脈,著力推進風雨橋、林家大院“林宅深談”等旅遊景點修復性改造,最大程度地還原毛澤東與袁文才大倉會見這段紅色歷史,讓人們能夠身臨其境,觸摸歷史、感悟歷史,並借助井岡山幹部學院、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的培訓資源,向黨員幹部開展紅色培訓和理想信念教育,讓大倉成為沒有圍墻的“紅色學院”。

  記者了解到,當地在原有研究成果和宣教模式的基礎上,圍繞打造井岡山紅色培訓的教學點這一目標,以堅定理想信念為主線,深挖紅色史料,編寫了《大倉會見》紅色培訓教材和《紅土地的承諾》文藝節目,使廣大黨員幹部學有所獲、學有所悟。

  從原林家祠堂的每一塊老磚、土墻,再到原林家大院的明清建築群的修復,每一個地方都修舊如舊,重走大倉村的遊客都説,大倉大變,確實能讓遊客記住那段紅色歷史、鄉愁。

  新概念

  紅色旅遊+扶貧 一棟民宿幫扶一個家庭

  紅色旅遊的興起,讓井岡山不僅成為一座革命聖地,也成為一座紅色旅遊聖山。

  書寫共和國特殊意義一筆的大倉村,也在井岡山紅色旅遊推進過程中,構思了“一棟民宿幫扶一個家庭”的全新概念。

  “讓百姓在民宿開發活動中受益是發展民宿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民宿賺了錢,我們老百姓沒有收益也白搭。”吳小平如是説。

  在實地採訪過程中,吳小平指著身邊的民宿如數家珍。“這個民宿項目由9棟別墅式農莊民宿組成,一期有120個床位,預計在4月開始營業,全部是木屋,你看這些墻體都是隔音棉,走在房間裏沒有回音。這些民宿的用地來源於我們常説的‘空殼村’,以村集體的形式進行流轉。 ”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很多省份,建設民宿都是由企業全部租賃、買斷的形式來打造,當地農民完全不能參與進來,更沒有辦法獲得持續受益。

  如何保持鄉間民宿旅遊真正惠之於民? 吳小平説:“民宿給村集體10%的利潤,一年至少有8萬塊錢。村集體以土地入股,一棟民宿幫扶一家貧困戶,如果對方沒有勞動力,至少一年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的利潤分紅。如果有勞動力,我們按勞取酬,你可以來民宿工作,打掃衛生、前臺管家、客房管家等崗位,每月收入最少2500元。”

  在家門口就能暢享民宿夢,在家門口就能脫貧。説起民宿幫扶家庭的好處,大倉村的村民都開懷大笑。因為,在他們心裏,當地鄉黨委、政府一項決策,就讓他們從此脫貧致富。

  新途徑

  網際網路電商+公益 助村民家門口幸福就業

  一句“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背井離鄉。”曾引起多少在外務工者的共鳴。

  紅色旅遊、紅色文化在中國叫響後,井岡山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回流、人才回歸的故事膾炙人口,大倉村更不例外。

  村民從沿海回流,本地就業提升鄉村幸福指數!除了留在本地依託紅色旅遊做服務,大倉村給村民增收還有另外一種途徑:電商。

  吳小平説:“民宿企業把老鄉的土特産全部收購過來,幫他們銷售,賺的利潤全部給他們。途家有4萬多會員,他們網上有個平臺叫共用農莊。會員每採購一份土特産,就是一個公益事業參與者, 打個比方:一件農産品10元,其中3元是給當地老百姓致富的。會員覺得非常有意義,採購每一份農産品都是在為大倉脫貧做貢獻。”

  途家大倉民宿店長雷紅艷就是一名從杭州回來的江西籍經理人,她告訴記者:“我們店裏招聘的12個人,80%是從沿海回來的。很多農村打工者往往是‘有家沒工作,有工作沒家’,現在本地就業改變了這種現狀。”

  返巢大倉村的青壯年們通過電商模式,將竹筍、竹蓀,竹藝加工品無限向外界推廣。

  在家門口通過電商就能脫貧,大倉村的青壯年們幹勁更足。

  新會見

  特色文創+智慧休閒 激發大倉新活力

  90多年前,一場“大倉會見”,變“鴻門宴”為“同心宴”;90多年後的今天,荷花鄉深度還原“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並整合各方資源,探索鄉村文化生態旅遊新模式,引來國內外遊客與廣大群眾的“新會見”。

  採訪過程中,吳小平告訴記者,當地積極引導大倉村16戶農戶通過農民合作社的形式種植600余畝太空蓮,並依託旅遊産業的發展,邀請設計師、藝術家走進來,用他們的當代思維、專業設計與當地村民共同創作。

  “與此同時,基於大倉村原有的産業、資源優勢,著重發展手工藝、全堂獅燈等傳統工藝,並逐步形成産品,帶動村民集體致富。”吳小平説,當地還積極探索發展休閒産業、特色産業、文創産業、智慧産業等,努力帶動大倉村産業發展升級,融入大井岡全域旅遊圈,不斷激發鄉村新活力。

  對於大倉村的未來,吳小平顯得很有信心,大倉村各項基礎設施正全面推進,它正充分利用自己的紅色資源和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不斷地融入大井岡全域旅遊圈。

  從此,大倉村打通了一條鞏固脫貧成果、共奔全面小康、力促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貧困“山坑坑”變身致富“香餑餑”。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