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加大産業扶貧力度,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2019-03-05 11:07:00
來源:法律與生活
字號

  【《法律與生活》雜誌社記者盛學友 報道】在3月3日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和往年一樣,再次成為兩會記者追逐的熱點人物。劉永好告訴記者,他今年帶來了8份提案參加今年兩會。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本刊記者曾就其提出的産業扶貧問題進行過報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脫貧攻堅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實現8000多萬人口穩定脫貧,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目前脫貧攻堅事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2018年10月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併入選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的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在産業扶貧實踐中發現,“一些扶貧項目存在産業層次低、鏈條短,簡單依賴種養殖等生産環節,缺乏深加工、裝儲、運輸、銷售等産業鏈銜接,産品附加值低,帶動脫貧增收能力有限,持續穩定的脫貧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劉永好委員介紹,從民營企業家發起“光彩事業”至今已有25年,民營企業已探索出了一條深入老少邊窮地區開發資源、興辦企業、培訓人才的産業扶貧之路,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進入脫貧攻堅新時期,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發起的“萬企幫萬村”行動,已有6萬多家民營企業參與其中。

  2018年,習總書記專門給參與“萬企幫萬村”的民營企業家回信,對民營企業踴躍投身脫貧攻堅予以肯定。“在脫貧攻堅的關鍵年,如何通過産業扶貧項目、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從而更好地實現持續穩定脫貧,民營企業應該有所擔當。”劉永好告訴記者。

  為此,針對加大産業扶貧力度、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問題,劉永好委員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加強對脫貧攻堅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培養一批愛農民、懂扶貧、會管理、了解産業發展、有管理經驗的幹部隊伍。脫貧攻堅是項長期的事業,需要在特定的貧困區域培養一批專職的扶貧幹部。建議由扶貧部門統籌,聯合政府、高校、企業設立“扶貧研究院”等機構,在高校開設扶貧方向的管理學課程和專業,加強對扶貧領域人才和幹部的培訓培養。為肩負扶貧攻堅責任的單位和企業持續輸送專業人才和規範化的管理經驗。

  第二,支援企業參與産業扶貧,促進脫貧攻堅事業可持續發展。針對制約企業深度參與産業扶貧的瓶頸問題,建議由扶貧辦統籌協調,會同財政、稅收、農業、國土、林業等部門,在項目支援、貸款貼息、稅費減免、扶貧資金使用許可權、用林用地、土地流轉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和推進速度。鼓勵組織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分享産業扶貧帶來的收益。引導一部分扶貧農産品加工項目由傳統的初加工向特色加工、綠色加工轉變,從而引導扶貧農産品向標準化、規範化、品牌化轉變,提高産品附加值,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

  第三,提升農村普惠金融的覆蓋率與便利性,讓金融扶貧覆蓋到深度貧困地區。應鼓勵和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來控製作業成本、降低服務門檻、擴大客群範圍,改善當前農村普惠金融覆蓋率低,存在大量徵信白戶的落後狀況,克服“風險識別難”“作業成本高”這兩大難題,讓專項扶貧資金更精準、更安全、更便利地服務扶貧項目、扶貧企業和貧困群眾,朝著“讓農民人人都有雲授信”的方向努力,讓數字普惠金融的陽光照進深度貧困地區。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