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寧夏中衛:黃沙戈壁成創新熱土

2019-02-24 18:1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出門在外好多年,沒想到家鄉變化這麼大,中衛的樹多了、水清了、空氣濕潤了,更沒想到在沙漠邊緣也有了雲計算這樣的新業態。”2月21日,在北京創業、回寧夏中衛市探親的金玉鵬感慨道。

  “天上不飛一隻鳥,地上不長一棵草。”曾經的中衛,流沙侵襲,吞噬良田,冬春黃塵蔽日。近年來,該市踐行新發展理念,一手治理沙漠,一手發展産業,沙産業、大數據産業蓬勃發展,黃沙戈壁變成了創新發展的熱土。

  不毛之地築就綠色長城

  騰格裏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20世紀50年代初期,騰格裏流沙以每年4.5米的速度逼近中衛城郊。5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修建,中衛人開始了防沙治沙的艱辛歷程。80年代中期,以麥草方格治沙模式為支撐,形成了由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和封沙育草帶共同組成的“五帶一體”鐵路防風固沙體系,形成了154公里長、800米寬的綠色長廊,保障了包蘭鐵路60年來暢通無阻。

  “治理之前,騰格裏沙漠與中衛市區最近的距離僅6公里左右,如今沙漠邊沿已被推延至25公里。這是中衛人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從事沙漠治理27年的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感慨道,“過去黃沙一刮,天都渾了,屋裏時常鋪著一層沙子。如今沙漠已遍佈大大小小疏密不一的灌木與花草。”

  截至目前,騰格裏沙漠東南部已經完成扎設草方格42萬畝,營造喬木灌木林67萬畝,封山育林12萬畝,封禁保護15萬畝;北部沙漠邊緣建起了60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鍛造出人地和諧相生的全新生態鏈。

  沙産業發展方興未艾

  “8年前,我在沙漠裏辦養牛場,我相信只要找對方法,就既能保護環境,也能‘沙裏淘金’。”一提防沙治沙,寧夏香岩集團公司董事長楊飛感慨良多,他不斷探索嘗試治沙和用沙相結合,向沙漠要效益,用近10年的時間,把沙漠染綠。

  楊飛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草畜一體化”,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建設萬頭標準化奶牛養殖場、萬頭高檔肉牛養殖場、萬畝硒砂瓜種植基地、萬畝沙漠改造良性迴圈基地、5萬畝牧草種植基地,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形成了生態、治沙、觀光旅遊一體化的農業産業沙漠園區。年産銷牛奶5.3萬噸、硒砂瓜4萬噸、葡萄600噸,帶動周邊近1200人就業,實現沙漠綠、農民富、鄉村美。

  中衛市引導企業在長流水、鹼鹼湖、北部沙區“西風口”、香山北麓、南山臺子等沙區,培植新型沙産業,建設防沙治沙示範區。在北部沙區和南山臺子沙區形成以蘋果、紅棗、枸杞、葡萄為主的經濟林産業區,面積達到40余萬畝,年産值達14億元。同時,營造以速生楊樹為主的造紙原料林22.5萬畝,建設生態光伏産業園6.5萬畝,逐漸探索出一條“政府支援,社會參與,科技支撐、市場導向,企業運作”的模式,使昔日人跡罕至的荒山、荒沙成為拓展産業發展的新空間。

  雲産業打造金字招牌

  中衛要建西部雲基地?

  5年前,這項舉措備受質疑。很多人不禁問,在沙漠邊緣發展雲計算到底靠不靠譜?

  2014年,有著282項嚴苛選址標準的全球雲計算龍頭企業亞馬遜,在中衛開工建設全球第10個數據中心。在“頭雁效應”帶動下,美國ZT、微軟公司、工信部資訊中心、中國移動、新美大集團等140多家雲製造、雲服務、雲應用項目和企業陸續落戶中衛。

  中衛市在地理位置上趨近我國陸地幾何中心,光纖網路覆蓋全國最優路徑點,到全國各大城市的距離均在2000公里以內。年平均氣溫8.8℃,適宜伺服器散熱,電源使用效率PUE值遠低於國內2.5的平均值,較常規數據中心節能50%以上。中衛市與北京中關村開展“前店後廠”合作,使大數據企業綜合成本降低三分之二,而安全等級則提高了兩倍。

  面臨轉型的美利紙業在雲計算産業發展中引入戰略投資者,採用混合所有制模式,投資30億元“破繭化蝶”轉型雲計算企業。目前,美利雲數據中心項目一期兩棟機房已建成,其中奇虎360公司伺服器1.7萬台,美團公司的5000台伺服器正加緊安裝。

  理念創新讓昔日的沙漠戈壁變身為大數據“夢工廠”,中衛點沙成“金”、借“數”轉型,正在浩瀚沙海中逐夢“雲”天。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4日 04版)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