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年老站裏的扳道工:這套連貫動作已重復39年

2019-02-24 10:0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杭州2月23日電(記者魏一駿)習慣性地按流程取下挂鎖、拔掉插銷,在略有些濕滑的地面上扎穩馬步猛地發力,乾脆地扳動道岔完成軌道轉換,這套連貫的動作,金如根已經重復了39年。

  不久之後,一列被稱為“綠巨人”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就將駛入杭州客車整備所,進行臥具更換和車底檢修。

  杭州客車整備所所在地,是始建於1906年的百年老站南星橋站的一部分。“火車行駛通過道岔變換實現轉向,因此道岔相當於火車的‘方向盤’,現在只有少數車站還保留著扳道工這個崗位。”金如根説。

  1980年,19歲的他進入鐵路系統工作。當時,南星橋火車站是杭州地區最大的貨運樞紐,設置了駝峰編組場,每天有幾十趟從全國各地開來的貨車集中到這裡,再按照每節車廂的目的地重新編組成列,他負責的是駝峰下道岔的扳道工作。

  金如根回憶,在作業高峰期,一個班工作時間內他要扳200多次,不僅體力上承受著巨大的考驗,精力也必須十分集中,有時候不同方向的車廂間隔只有幾秒鐘。

  1996年,位於杭州城北的喬司編組站建成投用,南星橋站繁忙的貨運業務逐漸分流。同時,隨著杭州始發、終到的旅客列車不斷增加,進出杭州客車整備所的客車逐步增多。“相比以前工作量少了許多,但感覺責任更重了,要是因為扳道出現差錯造成列車出庫晚點,將會影響許多旅客的正常出行。”

  扳動道岔後確認尖軌和正軌密貼;平時注意保養上油;冬季冰雪天及時除雪……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了近40年,金如根對各類注意事項早已牢記在心。

  作為一名“老鐵路人”,他也見證著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從我剛工作時的蒸汽機車,到後來的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現在我還給復興號扳道岔呢。”金如根笑著説。

  隨著鐵路提速和智慧化改造的不斷推進,近年來不少鐵路人工道岔已經被電動道岔所替代,操作人員只要坐在電腦前點點滑鼠,就能改變道岔方向。目前,南星橋站還有17名扳道工,而長三角地區也僅有不到300人在從事著這項工作。

  在五六平方米的扳道工休息房內,一張簡單的折疊床,桌上兩部專用電話機,當天作業計劃單,一副老花眼鏡、一個對講機和一個茶杯就是他上崗的家當。説話間,略微泛黃的座機響了起來——車站值班員又傳來了列車進入的扳道指令。

  “我們這一輩人退休後,扳道工這個職業也就退出歷史舞臺了,我差不多幹了一輩子,要站好這最後一班崗。”金如根感慨。隨即,他戴好工作帽,一頭扎進濛濛細雨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