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一優兩高”戰略描繪三江源壯美畫卷--青海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重要講話精神紀實

2019-02-24 09:2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西寧2月23日電 題:以“一優兩高”戰略描繪三江源壯美畫卷——青海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重要講話精神紀實

  新華社記者江時強、陳凱、張大川

  “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紮實實推進脫貧攻堅,扎紮實實推進民族地區發展。”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作出“三個扎紮實實”的重要指示,殷切重托鼓舞人心,清晰路徑催人奮進。

  三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踐行“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戰略,全省600萬各族兒女迎難而上、銳意進取,在72萬平方公里的壯闊高原上,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用青山綠水的底色、高品質生活的主色、高品質發展的亮色,擘畫出一幅盪氣迴腸、欣欣向榮的新青海畫卷。

  生態體制改革 彰顯綠水青山的青海初心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村裏10歲的男孩兒旦正斯加因為一串“最美生態項鍊”而成為當地的“明星”。這串“項鍊”是他每次跟隨大人上山幹活時挂在身上的塑膠瓶,而塑膠瓶裏則是他隨地撿起的廢舊塑膠袋等垃圾。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如今這種觀念在青海已經深入人心。”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畢生忠曾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他説,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推進,當地牧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已經從行動自覺上升到思想自覺。

  三年來,從三江源到祁連山,從青海湖到崑崙山,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明顯向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實現“一戶一崗”,1.7萬牧民“放下牧鞭,端起生態碗”;青海湖日益“豐滿”,裸鯉資源蘊藏量比2002年增長34倍;可可西裏藏羚羊數量比保護初期增長3倍多。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僅2018年就完成營造林40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26%,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

  “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青海要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説,青海對此始終謹記於心,相繼實施了一系列生態建設舉措。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解決“九龍治水”難題,搭建制度“四梁八柱”,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為推動發展轉型,青海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綠色發展:自然保護區內的礦業權全部登出,青海湖鳥島沙島、年保玉則等景區接連叫停旅遊經營活動,可可西裏世界遺産地“禁止非法穿越”,三江源1.1萬戶牧民為生態離開故土……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已成為青海幹部群眾的共識。

  2019年,青海將啟動國家公園省建設,探索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國家公園集群,推進世界“第三極”生態文明。

  高品質生活 締造脫貧攻堅的青海模式

  翻身村裏見“翻身”。21歲的祁財林是青海省海東市三合鎮翻身村為數不多的大學生,2016年寒假回家,易地搬遷的新家令他驚喜不已:“告別了近20年的住土炕、上旱廁、燒煤燒糞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六層居民樓,房屋乾淨敞亮,熱水器、馬桶、燃氣灶應有盡有,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家門口就能解決。”

  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精神指引下,青海“橫下一條心”“啃硬骨頭”,涌現出一大批“翻身村”。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介紹,2017年確定的7個貧困縣(市、區)已順利摘帽,2018年確定的12個縣有望順利摘帽,易地搬遷完成了“十三五”總工程量的97%。2013年以來,僅有600萬人口的青海省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08.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6.4%下降到2018年底的2.5%。

  抓教育,斬斷貧困之根。“總書記特意指出‘要更加注重教育脫貧,不能讓貧困現象代際傳遞’,這讓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奮。”長年從事教育的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拜秀花説。

  三年來,青海持續推進西寧海東貧困家庭學生和藏區全部學生15年免費教育;集中推進控輟保學使27271名輟學失學學生重返校園,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6.71%;異地辦學使藏區6000余名學生走出高原……

  抓醫療,兜住貧困之底。青海勒緊財政“褲腰帶”為貧困群眾購買“健康扶貧保險”,連同基本醫療、大病保險、民政救助為群眾脫貧上了四道保險。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沙柳灣村,53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安得紅告訴記者:“直腸癌手術前後花費14.7萬元,經過報銷救助後,自己只花了4萬多元。”

  重塑産業結構 詮釋高品質發展的青海方案

  “過去挖煤把河流污染了,牛羊把草場啃禿了,牛羊也越來越瘦,我們都不知道日子該怎麼過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切羊尖措説,如今木裏礦區整改復綠,生態畜牧業科學輪牧,草場變綠了,牛羊變少了,價格變高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木裏礦區的變化,正是青海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縮影。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著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産業,有序開發民族地區特色優勢資源,提高民族地區産業結構層次。為此青海確定了以生態農牧業、文化旅遊業和新能源為主的綠色産業架構,建立青藏高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高品質發展,讓高原牧場“風吹草低見牛羊”。近年來,青海實現專業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牦牛、青稞、枸杞等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達56%。面對未來,青海已將傳統産業綠色化改造提上日程,將全面實行農牧漁全鏈條標準化綠色生産,一批市場認可的“青字號”特色農牧業品牌呼之欲出。

  高品質發展,讓三江之源成為世人的“詩和遠方”。2018年,青海接待海內外遊客超過4000萬人次,是全省人口的近7倍。如今,旅遊人數和總收入實現雙增長,12萬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因“百里花海”聞名遐邇,一批生態特色旅遊項目讓當地群眾受益匪淺。“天南海北的遊客源源不斷,我的農家樂生意也紅紅火火。”當地村民李淑珍説。

  高品質發展,讓“中華水塔”成為青海發展綠色引擎。截至2018年底,青海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2018年清潔能源發電量增長50.9%,連續兩年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持續1周以上,其間累計供電量達29.38億千瓦時……

  青海正以創新實踐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並向世人展現改革向前的綠色發展理念,這也是三江之源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有益探索和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