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烤腸炸雞,怎麼會是“老北京”?

2019-02-13 09:27: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什剎海,初五的大風把北京的天清掃得格外透徹,來北京旅遊的小方站在銀錠橋上,一眼就看到了橋頭的一家老北京小吃店。站在廣告牌前,小方有點蒙:“爆肚、灌腸我都知道,怎麼炸魷魚、炸雞翅、炸榴蓮酥也算老北京小吃嗎?”

  在2019年的北京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博主孟令悅呼籲加強“老北京”標識的管理,設立“老北京”標識官方認證體系。

  春節假期,北京晚報記者分兩天走訪了東華門、鮮魚口、大柵欄、什剎海等旅遊景點,發現各式各樣的“老北京”標識隨處可見,有些甚至與北京完全沒關係。

  東華門

  臺灣烤腸

  竟稱老北京小吃

  作為北京本地知名博主、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孟令悅,早就收集了大量“老北京”標識濫用的案例。“2018年5月和10月的旅遊旺季,我收到了四五十封曝光濫用老北京標識的私信。”孟令悅説,蝦棒、炒麵、美式炸雞等都被冠上“老北京”的標識,讓他這個北京孩子很是詫異,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網友曝光的“老北京泡麵”。

  根據孟令悅提供的線索,那家“老北京泡麵”在東華門大街。記者初一上午來到東華門大街,這裡是進出故宮的主要通道之一,遊客眾多。那家去年秋天還存在的“老北京泡麵”已經不見蹤影。不過,這裡依然有一些叫人啼笑皆非的“老北京”標識,比如門臉上印著“老北京小吃”,店裏卻賣著臺灣烤腸。還有牌匾上寫著“老北京工藝”,店裏卻是沒有任何特色的毛絨玩具。記者與一家店主閒聊,店主説:“嗨,遊客需要什麼我們就賣什麼唄,到府的買賣還能不做?”

  遊客的反饋則有些不一樣,來自東北的陽陽表示:“我是想買些紀念品回家的,最好有老北京特色,不過好像除了景泰藍手鐲和老北京布鞋,其他的東西,別的旅遊城市也有啊。”

  鮮魚口

  滷煮店裏

  也做東北燉菜

  走訪完東華門大街,記者來到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這裡以北京傳統小吃著稱。鮮魚口既有錦芳小吃、天興居、便宜坊、烤肉季、獨一處這樣的老字號,又有炒肝、爆肚、烤鴨、金糕等有代表性北京美食。但是這裡同樣也有很多小吃店顯得不是很“專一”。

  有家店打出了醒目的功能表,大大的“老北京小吃”之下,赫然寫著狗不理包子、擔擔面、酸辣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這種屬於天津、四川等地的代表性美食。另一家店也不遑多讓,除了也有狗不理包子,還有西北地區名吃莜面窩窩、莜面魚、刀削麵等。與此臨近的門框衚同,曾是老北京小吃發源地之一,如今有一家打著老北京小吃的飯館不僅售賣滷煮,還賣著東北燉菜和川菜。

  對北京人來説,擦亮眼睛就能在這裡找到正宗的北京小吃,但對於外地遊客就不是這回事了。記者與一個南方遊客聊天,他以為刀削麵也屬於北京的代表性傳統麵食。

  大柵欄

  “老北京車挂”不知所云

  鮮魚口與大柵欄很近,初一這天,大柵欄遊客眾多,各家旅遊紀念品商店也是生意火爆。兔爺、絹人、京繡……在大柵欄能找到很多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北京特有紀念品。可是,魚目混珠的情況依舊存在。

  一家老北京工藝禮品店門口顯著位置挂著一大串“老北京精美車挂”,售價10元到30元,産地是浙江。無論從工藝上還是題材上,這些車挂都與“老北京”找不到關係。

  在另一家工藝品攤位,記者看到了“老北京洋玩意”的小幅廣告,售賣的主要商品卻是指甲刀。攤主介紹,舊時代對從外國引進的新鮮玩意都冠以“洋”字前綴,比如“洋車”、“洋火兒”、“洋蠟”等。但是指甲刀算不算洋玩意,以及洋玩意能不能代表“老北京”,攤主笑而不語。

  什剎海

  “越南捲煙”換上北京馬甲

  初五,記者來到什剎海,在這裡炸魷魚、榴蓮酥也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老北京小吃的功能表裏。一家小賣部玻璃櫥窗上貼著列印的小廣告,稱售賣正宗“老北京”汽水、酸奶及各種飲料、礦泉水,店主覺得“北冰洋”已經足夠代表“老北京”了。

  在什剎海還出現了一種“老北京手工捲煙”,這種捲煙在大柵欄也有售賣。這種沒有品牌、沒有生産廠家的土煙,據説是手工製作,但是攤主説不清楚具體是哪家老北京煙廠或者作坊出品。一個路過的遊客倒是懂行,他告訴記者,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捲煙,有的地方叫“越南捲煙”,“在全國很多景點都有”。

  記者還在留學路、十里河看到了“老北京美式炸雞”,這種上世紀80年代流傳入北京的炸雞,如今也成了“老北京”的代表。

  人大代表

  “老北京”應該有規範

  作為“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博主,市人大代表孟令悅,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商品,嚴重傷害了北京文化,也傷害了北京人的美好回憶,更在外地遊客心中給北京文化抹黑。

  “‘老北京泡麵’那條微博是熱心網友拍攝的照片,當時有上百萬的閱讀量,可見大家對這種情況還是很反感的。”孟令悅收到的網友私信中,包含了各式各樣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商品,比如老北京臟臟包、老北京炒麵等等。孟令悅説:“我覺得老北京的東西,除了要有歷史、有故事,還要有一定的共識,就是多數北京人比較認可的,才可以叫‘老北京’。”他認為,老北京本身不僅是北京的美好回憶,還代表著北京的文化,外地遊客看到“老北京”這三個字,就認為代表著北京文化,“北京人不僅希望留存自己的美好回憶,還希望把北京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外地遊客,如果什麼東西都用‘老北京’,無疑有損北京形象。”

  孟令悅建議,工商、文化、旅遊部門牽頭,組織相關學者、專家、消費者評議,設立官方的“老北京”標識,規範使用,先對品類的適用範圍進行規範、再對品牌的使用進行規範,最後對産品進行規範,類似于北京老字號的評審機制,規範“老北京”三個字的使用,讓“老北京”三個字能系統地保留和傳承北京文化,留住北京人美好的回憶,也讓外地人通過“老北京”了解北京。

  民俗專家

  至少要有文化內涵

  民俗專家、北京民俗博物館資訊中心主任朱羿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個人認為,所謂‘老北京’應該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有一定的歷史,其次要是北京特有的,最後還應該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朱羿認為,以現在來看,至少應該是民國及民國以前的,才能算得上“老”,時間太短,不太適合使用“老北京”標識。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特有和文化內涵,像泡麵、炒麵、炸雞之類,全國各地都存在的商品,也不適合稱為“老北京”。不過,朱羿也擔心,制定統一的“老北京”標準比較難,“因為民俗是一種活的傳承,它是動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許二三十年後,咱們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東西也都可以競爭‘老北京’了。”他覺得,這就需要制定規範時體現一定的技巧,另外,多以引導和宣傳的方式,讓更多人理解老北京的內涵。

  朱羿以全聚德烤鴨舉例,“全聚德當時剛推出挂爐烤鴨的時候,相對於便宜坊的燜爐烤鴨,那是新東西,有創新精神、有先驅意識。如今,全聚德就發展成了老字號。”還有像央視春晚這樣三十多年曆史的民俗,同樣是創新的精品,再過幾十年,也會發展成新民俗。

  “滿大街出現這麼多‘老北京’,其實説明我們民眾隨著生活水準提高,也有了更高的消費需求,不僅會花錢,還要享受到一定的文化內涵。商家為了迎合需求,推出這些‘老北京’商品。如果能更好引導,還是很有利於我們老北京文化傳播的。”

  (記者 孫毅 文並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