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黃土高坡致富路

2019-02-08 15:1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説起陜北,人們可能首先就會想到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以前這裡很多地方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生活過得很是艱辛。上世紀60年代末,習近平來到延川縣的梁家河,開始了艱苦卻受益終生的知青歲月。2015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走訪了當年的房東家,和這裡的老鄉們嘮過往,聊變化,談希望。如今,4年的時間過去了,梁家河的鄉親們是否邁進了新時代?黃土地上的致富路又該怎麼走呢?

  春節快到了,延安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一片歡喜景象,村民們個個都喜氣洋洋。大家陸續走進村委會,排隊領分紅的錢。

  賀和林和妻子一起到集上採購了年貨。他原來是村裏的貧困戶,今年春節對他來説有點不一樣,因為2018年,他家脫了貧。

  梁家河村在陜北高原的大山深處,以前這裡的人世代以耕地為生,因為自然條件惡劣,貧窮就像大山上的萬千溝壑,深深烙在梁家河村民的心裏。

  上世紀60年代末,一群北京知青的到來改變了這個偏僻小山村的風貌。1974年,一個叫習近平的北京知青當選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帶著村民打淤地壩、大口井,辦沼氣、建鐵業社、縫紉社、代銷店,當時修的壩地和大口井,村民至今還在受益,當年的村書記如今成了總書記。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再次回到熟悉的梁家河。

  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告訴記者:“他到知青壩下面下了車,幾米遠時候他就看見我了,他叫我小名,説是隨娃過來了。他來住了幾年以後,對我們村上歲數大的、歲數小的都叫小名。”

  村民劉金蓮是當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房東,習近平到梁家河的第一頓飯就是在她家吃的。這次,總書記回到梁家河,再次來到劉金蓮家。

  劉金蓮説:“看了我們家的飯桌上,看了我生活咋樣,吃些什麼。到這裡揭開籠布一看,看到我這蒸下的一盆饅頭。看了他説‘你現在生活好了’,最後又揭開籠布一看,説‘你還吃以前的酸菜,這個以前的酸菜就好吃’。關心問我們生活過得好不好?吃得喝得好不好?”

  張衛龐是村裏第一批嘗試種蘋果的人,2015年,總書記來時,果樹第一年挂果。 張衛龐説:“記得總書記他在路上,我們一塊兒跟著走,説你靠什麼生活?我説靠我的果園。他説你有果園?我説我有果園。他説你有多少畝?我説我有10畝果園。你10畝果園能賣多少錢?我今年剛開始挂果賣的24000元。那你能行了麼,你發了吧,你有果園肯定發了吧,我今天上去就要看你的果園了。我説能行。”

  石春陽説,總書記回來以後,對梁家河的變化是比較滿意的。

  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説:“他(總書記)是期望我們這個村子建設越來越美麗,讓老百姓生活是越來越紅火。”

  村民們忙著挂燈籠、寫春聯、貼春聯、貼窗花。賀和林忙活卸貨,他説:“今年脫貧了,像飲料、酒煙買點兒,手裏有點兒零花錢,膽大一點了。”

  黨支部書記鞏保雄説,小時候就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能吃好的,現在可以説天天在過年。

  劉金蓮説,現在就是發達了,都富足了,吃喝也不稀罕了。

  這幾年,來梁家河的遊客越來越多,村裏開了旅遊公司,劉金蓮有了工作,負責打掃衛生,能掙錢了。下了班,她還能照料自己開的小賣部。

  張衛龐從2008年開始種果樹,到2014年果樹第一次挂果,就收入了24000元,那是他家有史以來最高的收入。張衛龐相信,只要細心經營,果園還會有更好的收成。他説,2015年他的蘋果全都銷到北京了,賣了5萬多塊錢。

  總書記來過的第二年,先富起來的張衛龐決定成立蘋果合作社,帶著全村人一起致富。他説:“合作社2016年成立的,大家一同來加入這個合作社,銷售蘋果,現在有137戶加入,2016年、2017年這兩年,哪一年收入都有40萬。”

  張衛龐今年72歲了,因為身體原因,他臨時把果園轉給當地的果業公司管理,但他一直惦記自己的果園,每個月都要到山頂看看。他説:“今年就是他們經營管理,管理兩年之後我就把地要回來,我準備給我兒子管理。沒有産業我也就不幹,有了産業就不能讓它浪費掉,要珍惜發家致富的來路。”

  隨著扶貧力度的加大,這兩年村裏的貧困戶生活變化最大,之前賀和林因為身體有疾病,幹不了重活,只能到鎮上打點零工,現在在村裏的收入,已經足夠支撐一家的生活。他説:“我的豬棚入股這是一個收入,再一個我的壩地,給人家租壩地這是一個收入,低保這也是一個,護林員一年能給8000塊錢,山地退耕還林一年大概能給2000多塊錢,再我婆姨打工一年有收入。”

  這幾年,梁家河産業日漸興旺,村裏成立了鄉村文化旅遊公司,發展了蘋果産業、養殖業、蔬菜大棚,每人平均收入從2015年的9000元上升到2018年的20800元。

  鞏保雄説:“梁家河有今天的發展,也離不開總書記當時打下的良好基礎,確實是這幾年我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一直在發展,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帶著老鄉一塊致富。”

  村民梁強,2015年回的梁家河,開辦了一個農家樂,收入一年有三四十萬元;

  村民梁小剛,2015年回到梁家河承包果園,承包了5畝,到現在已經有100畝了;

  村民高歡,在梁家河當電瓶車司機,他説收入比以前強多了,還可以陪老人和孩子;

  村民丁瑜,之前在家看孩子,2015年在村裏找到了工作,這兩年老人搬到樓房住,現在自己家也買車了……

  2015年以來,延川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産業富民、旅遊帶動”戰略,累計脫貧6517戶共20573人,退出貧困村63個,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底的19.7%降至1.06%。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