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40年鑄就人民美好生活

2019-01-15 16:04: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40年鑄就人民美好生活?筵吳學琴2018年 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經驗之一。圍繞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産黨人勵精圖治,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銳意進取,奮發圖強,用勤勞、智慧、勇氣創造了美好生活。我們要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始終為人民不懈奮鬥、同人民一起奮鬥”,正是依靠奮鬥,中華民族不僅站起來、富起來,而且強起來。

  關鍵詞:

  作者簡介:

  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經驗之一。圍繞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産黨人勵精圖治,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銳意進取,奮發圖強,用勤勞、智慧、勇氣創造了美好生活。

  理論創新引領美好生活

  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從未停止。馬克思恩格斯終其一生致力於無産階級解放事業,探求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實現共産主義的科學理論。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産黨人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形勢,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共産黨人不斷的理論創新,充分彰顯了理論之真、思想之力。首先,理論之真真在科學內容。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探索開闢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這條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宗旨,以當代中國面臨的問題為邏輯出發點,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以人民為中心,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指引人民創造了美好生活。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形成了包括基本思想理論、基本方針方略和具體理論政策三個層面的科學體系,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思想指南。其次,理論之真真在科學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植根于中華大地,是中國共産黨人40年來探求社會發展規律的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産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正因為這一思想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理論,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才能引領新時代,創造新生活。

  制度體系保障美好生活

  如果沒有一個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就無法保障人民有美好的生活。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運用制度的力量托起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一是政治制度確保了美好的政治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因此,黨的領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我國獨特的政黨制度能夠有效地使用政策杠桿,集中資本力量辦大事,辦利國利民的大事難事,有利於我國各項事業穩定高效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能夠廣泛聽取民聲民意,保障人民的根本權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二是經濟制度規避了經濟生活的風險。我們黨運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駕馭資本,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有效規避了資本風險。三是文化制度提供了美好生活的精神養分。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前進方向,推動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精神文化生活。簡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力,不僅在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協商民主的優越性、駕馭資本的經濟制度優勢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更在於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使中國人民不僅站起來、富起來,而且正在強起來。

  信仰信念照亮美好生活

  馬克思以共産主義理論為“頭腦”,以無産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心臟”,以國際共産主義的實踐運動為路徑,鑄就了共産主義信仰的科學之真、實踐之善和理想之美。共産主義信仰和人民信仰兩者內在統一,只有真正信仰人民,才會自覺信仰共産主義,因而信仰人民不僅崇高而且美麗。改革開放40年就是中國共産黨人信仰人民,為人民謀幸福的40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這一思想的直接創立者,習近平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改,信仰人民始終如一。20世紀60年代末,十幾歲的習近平從北京到陜西延安的梁家河村插隊當農民,親自動手改建了廁所,事雖小,卻與民生相關,他從來“不以事小而不為”。在梁家河,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後來走出梁家河赴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任職,他心中始終裝著人民,每赴一地,一定會跑遍所有的市縣。他説,“如果我們有了為人民服務的心,你居廟堂之高,你仍然不會忘江湖之遠”。這種堅韌不拔、志存高遠、無私無畏、為民務實、敢於擔當的革命家情懷和品格,是對人民崇高而美好的信仰。2012年,他當選總書記伊始就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並在黨的十九大上再次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又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重申“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字字千鈞,直抵人心,其信仰之崇高、信念之堅定鼓舞著億萬人民,點亮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不斷前行的奮鬥之路。

  艱辛奮鬥鑄就美好生活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共産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40年。40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奮鬥是艱辛備嘗的。奮鬥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只有經歷艱難困苦,才能玉汝于成。毛澤東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寫下的磅薄詞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盛讚漁船在雨聲如鼓勢如箭、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湧澎湃中,冒著風浪作業,譜寫了一曲勞動者的奮鬥之歌。正是靠這種奮鬥精神排除萬難,才創造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奮鬥是漫長曲折的。1840年,八國聯軍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170多年來,中華民族的復興凝聚了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的艱苦抗爭,鐫刻著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上下求索的奮鬥歷程。而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我們又面臨各種艱難險境,在漫長曲折的奮鬥路上,需要用百分百的力量奮力拼搏才能收穫美好生活。奮鬥是幸福美好的。“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只有奮鬥,才能創造雄厚物質基礎來滿足高端生活需求;只有奮鬥,才能創造豐富精神財富和高品質的文化生活;只有奮鬥,才能在創造美好生活過程中感受幸福的真諦。青春不是用來浪費而是用來奮鬥的,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青年人只有胸懷遠大理想,保持昂揚的奮鬥精神,發憤圖強,勇攀高峰,才會譜寫壯美的青春之歌。“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我們要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始終為人民不懈奮鬥、同人民一起奮鬥”,正是依靠奮鬥,中華民族不僅站起來、富起來,而且強起來;也只有依靠奮鬥,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偉大夢想。

  (本文係教育部項目“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哲學基礎”(18JF013)、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傳播研究”(14AZD041)階段性成果)

  (作者係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