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打造華龍一號“中國芯”的年輕人

2019-01-08 10:3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其安全指標和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準,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産權。作為真正的“中國創造”,助力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華龍一號”的核心設計團隊來自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這是中國唯一集核反應爐工程研究、設計、試驗、運作和小批量生産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這個基地保障和支撐著我國核動力工程設計、核蒸汽供應系統設備整合供應等尖端研究。

  從關鍵技術國外引進到臥薪嘗膽自主研發,這支團隊經歷了怎樣的蛻變?今天,記者走進核動院,走近“華龍一號”背後的青年科學家。這群年輕的核工業人,在日復一日的攻關中,把忠誠注入靈魂,把個人發展與國運緊緊相連,在每一雙明亮的眼睛背後,都有一顆熾熱滾燙的赤子之心。

  遭遇“傲慢與偏見”

  2008年,與德國、法國聯合研發的某核電設備,有一個部件突然發生異常,德國工程師對法國工程師説,“估計是中國同事改參數造成的……”當時剛剛擔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助理工程師的何正熙聽到了,但沒有爭辯和解釋。中國工程師不被信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我沉默了很長時間,辯解沒有用,我就想,還是要國家強大了,實力強大了,做到NO.1了,偏見就消失了。”

  是的,我們為什麼不能?

  何正熙回到國內後,一頭扎進科研攻關中。何正熙負責的棒控棒位系統,是核反應爐能量的控制系統,是關係到核電站可靠運作的重要設備。

  “2016年6月20日,討論決定立這個項,這時候‘華龍一號’已啟動建設。我們的目標是:設計理念比國外先進一代,在國際上佔絕對領先地位。這意味著,我們的産品與國外産品是小汽車和拖拉機的關係,而不是大拖拉機和小拖拉機的關係。”立項的那一刻,何正熙團隊就如同上了戰場。因為按照慣例,這個難度的科研攻關要三四年,但是為了趕上“華龍一號”工程的需要,一年左右必須攻關成功。

  在項目攻關中,何正熙已經到了“魔怔”的程度。同事們怕他持續“燒腦”,身體吃不消,趕他回家陪陪孩子放鬆一下,沒想到反而促成了一次靈光乍現。“我教孩子學自行車,他摔地上了,車把摔偏了,本來向前騎,但他歪著騎。我看著他的姿勢,突然受到了啟發!棒控系統是不是也可以採用‘歪騎’這種方式動態補償呢?只要把偏差的主要因素和規律找出來,就可以把偏差補償掉。”

  何正熙馬上返回單位,全組人打開了思路,提出全新的棒位測量技術。棒位設備現場調試時間由平均半個月減少為2天以內,而且全自動,核電廠調試關鍵路徑的時間極大縮短,核電廠的經濟效益將顯著提高!

  “有你們這個速度在前面,以後我們項目時間都不敢超過一年。”有不少同事這樣跟何正熙開玩笑。何正熙帶領團隊用380天就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正熙説,“回過頭來看,我們的高度是由困難決定的,困難像一座高山,沒爬時,根本不知道能爬過去,但正因爬過這座高山,所以我們達到了新的高度。”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ZH-65型蒸汽發生器是‘華龍一號’桂冠上閃亮的明珠。”核動院的工程師們這麼説。2018年8月23日,出口巴基斯坦卡拉奇3號機組的“華龍一號”ZH-65型蒸汽發生器安裝完成。至此,“華龍一號”海外示範工程的6台ZH-65型蒸汽發生器均順利完成安裝。

  榮耀背後,中國核工業人的辛酸,卻少有人知曉。

  直到2017年首臺ZH-65型蒸汽發生器製造完工前,國內所有大型核電蒸汽發生器均是國外型號。“蒸汽發生器曾經是核動力裝置設計者心中的痛。”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蒸汽發生器研發中心副主任何戈寧説。

  “‘華龍一號’剛開始做的時候,國內連第二代蒸汽發生器都還不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何戈寧回憶,“因為外國人永遠不會把‘為什麼’賣給你,即使花大價錢買回來一堆技術轉讓文件,那裏面一寫到核心內容就略去,核心的永遠不會告訴你,特別是有一些技術上的分析方法,以及最寶貴的第一手技術數據。可以花錢買結果,但花錢買不到過程,買不到‘為什麼’。正如習總書記所説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何戈寧團隊的每個成員,平均每天加班5個小時,這一幹,就是整整七年。

  “團隊不喜歡用‘加班’這個詞,為什麼呢?問題搞不清楚,睡覺睡不踏實,你就是要花自己的時間,所以沒有所謂‘加班’一説,時不我待啊!只有把時間花進去,才能總結中國核電發展幾十年來的建設運作經驗、才能吸收國內外各种先進的設計理念,同時還保證不去觸碰國外的專利,最後形成自己的技術,並把自己的核心技術申請專利保護。”

  鍛造中國加速度

  美國、法國製造首臺三代核電蒸汽發生器用了38個月,而中國“華龍一號”製造首臺蒸汽發生器僅花了27個月。這在國際核電製造領域,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何戈寧興奮地告訴記者,“為什麼快?因為我們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切切實實知道‘為什麼’,跟國內製造企業交流沒有障礙,所以解決問題速度也非常快。製造企業如果有好的建議,我們會欣然採納,並吸收到設計中去,一起研究怎麼實現技術目標。同時,‘華龍一號’對製造業上下游産業鏈的帶動,空間也非常巨大。”

  正在援建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站的項目現場辦主任夏欣更有發言權。

  “設備一有問題,立刻導入電腦建模,請家裏(即核動院)組織專家討論,自己的東西,自己心裏有數。請國外專家費用非常高,100萬歐元起,而讓咱自己人看一下,不收錢!”夏欣説。

  “目前,‘華龍一號’在建項目——福建福清核電5、6號機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機組,都建設進展順利。”夏欣説。紛至遝來的核電訂單,證明中國有足夠雄厚的工業基礎,能做出世界領先的工業品!

  “我們一線科研人員能深深感受到,關係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家早就從戰略層面開始佈局了。”何戈寧説,“我們絕不會放棄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陣地。産業鏈層面、技術層面、人才層面,牽一髮而動全身。”

  “國家看得很清楚,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一定是靠科技引領的,資訊技術革命、人工智慧革命,通過技術提高,一步步達到生産力的釋放、爆發,才是可持續的。”夏欣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正是國家有遠見,關鍵技術決不受制於人,才有了今天核電領域不再被“卡脖子”的斐然成就。

  今天,新一代核工業人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們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國家強大,給每個核工業人以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機會去成就事業、創新創造。他們,正在用日復一日的奮鬥告訴未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民族復興藍圖已繪,中國核電人,正青春!(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