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資訊革命給社會主義提供的歷史機遇

2018-12-27 12:55: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抓住資訊革命提供的歷史機遇,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當今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 應該引起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人們高度關注並作出正確的解答。

  關鍵詞:資訊革命;社會主義;電腦;科技領域

  作者簡介:

  戰後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兩件大事分別是資訊革命方興未艾和社會主義運動起伏跌宕。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抓住資訊革命提供的歷史機遇,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當今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 應該引起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人們高度關注並作出正確的解答。

  一、資訊革命的進程和實質

  資訊革命萌發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到八九十年代以後出現高潮,在21世紀還繼續深化推進。它起源於美國,波及歐洲、日本,並以迅猛之勢擴展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

  在電腦科學和技術方面,1946年電子電腦正式誕生;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以大型積體電路作晶片的微型電腦在美國製成;1976年美國又推出第一台“蘋果電腦”,開創了個人電腦時代;到1998年美國宣佈開發出每秒能運算3.9萬億次的超級電腦——“太平洋藍”;2005年英特爾的雙核“奔騰D處理器”問世,含有2.3億個電晶體,採用90奈米製程技術生産。此後,臺式PC機和筆記型電腦利用“雙核”、“四核”、“八核”甚至更多的晶片,不斷提高電腦的性能。

  在網路技術方面,1973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建成,標誌著光纖通訊進入實際應用階段;1989年美國的因特網 (Internet) 正式命名,共有30萬台電腦聯網;1993年美國推出跨世紀的“國家資訊基礎設施”計劃,俗稱“資訊高速公路”戰略,此後全球興起資訊高速公路建設熱潮;1996年美國政府宣佈投資1億美元建設第二代電腦網際網路。1997年歐盟發表綠皮書《邁向資訊社會之路》,要求不同網路都應同時傳輸電話、電腦和電視數據和資訊。

  在智慧製造方面,1961年美國生産出第一個機器人;1974年,第五代使用微處理晶片和半導體記憶體的電腦數控裝置研製成功。隨著各種各樣的微處理晶片嵌入各種製造設備,電腦網路將各種製造設備連接在一起,使生産過程不僅自動化,而且智慧化、網路化。2002年Stratasys公司將第一台3D列印機投放市場,此後其成本與電腦、手機、風能及太陽能的成本曲線一樣大幅下降,未來將以空前低的成本生産個性化定制的、更複雜尖端的産品,從而使資訊化製造接近零邊際成本。

  從本質上説,與工業革命相比,資訊革命是一場以資訊和知識的生産和傳播為核心的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開闢了人類社會資訊化的進程,使資訊科技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成為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二、資訊革命的深遠影響

  全球性、全方位的資訊革命,大大拓展了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廣度和深度,使人類的生産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革,使人類由“電氣時代”跨入“資訊時代”。

  資訊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産率,使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産力”。資訊革命使生産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根本變化,使勞動對象向廣度、深度拓展,使勞動力結構由主要依靠體力向主要依靠知識智慧轉化,併為日益複雜的生産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所有這些因素都推動社會生産力的性質和水準發生巨大飛躍。

  資訊革命改變産業和就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戰後資訊産業及研究與設計、金融保險、文化教育、商業與服務業等第三産業蓬勃興起,並逐漸超過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産業和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産業;與此同時,各類産業內部也發生了勞動、資本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的轉化。根據經濟合作組織 (0ECD) 的研究報告, 其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産總值的50%以上都是以資訊和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的産物。與産業結構的這種變化相適應,戰後西方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逐漸減少,而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工人不斷增加。到21世紀初,美國的勞動力結構是藍領工人佔10%,非專業白領工人佔20%—30%,其餘60%—70%的勞動大軍由“知識型人員”組成。

  資訊革命引起壟斷資本主義乃至整個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戰後資訊科技的開發往往超過了私人資本甚至壟斷資本所能承擔的能力,需要國家直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予以扶持,承擔日益增大的風險,並且加強國際合作。西歐各國政府實施的“尤裏卡”計劃就推動了電子電腦、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以改變西歐國家在科技領域的相對落後狀況。美國和日本也加強科技研究和開發方面的合作,以保持其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正是在資訊革命等因素的推動下,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進入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藉其資訊革命策源地的優勢和強大的經濟、軍事勢力,制定和實施以“遏制東方”為基本目標的戰略和策略,企圖靠武力顛覆或“和平演變”的手段消滅社會主義國家。

  三、資訊時代社會主義的歷史機遇和發展前景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從工業革命中,就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威力,認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 如果説手推磨産生的是封建主統治的社會,蒸汽磨産生的是資本家統治的社會的話,那麼“電腦磨”催生的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新社會。

  第一,資訊革命為社會主義生産力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電子電腦、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不但改造傳統生産部門的技術裝備,使社會生産的規模、品質和效益迅速提高,而且催生很多新興的産業部門,使生産力躍升到新的更高的水準。有的學者計算出戰後産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長10倍,即“10倍速變化”。列寧深刻指出:“勞動生産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 正因為資訊革命使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涌現,人們能夠從中看到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所要求的産品極大豐富的曙光。

  第二,資訊革命為社會主義自主勞動和計劃管理創造越來越充分的物質技術基礎。電子資訊技術的應用,在原有機器體系的發動機、傳動機和工具機這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第四個部分——自動控制和調節裝置,由此推動的生産自動化和智慧化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産能力以及對社會生産進行計劃調節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如果自動化和智慧化技術得到高度發展,生産的自主性和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就能最終確立起來。

  第三,資訊革命為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鞏固和完善準備必要的經濟社會條件。資訊革命日益催生新的先進的生産關係,使資訊和知識成為社會的主導性資源,並使人們逐漸接受資訊具有共用性的觀念。美國著名學者裏夫金認為:“資本主義在未來50年左右的社會架構中仍將佔有一席之地,但21世紀下半葉,它能否在經濟體制中保持主導地位是極不確定的。關於經濟模式的大轉型,雖然在現階段其跡象並不明顯,但協同共用模式已進入攀升期。到2050年,協同共用很可能在全球大範圍內成為主導性的經濟體制”。(《零邊際成本社會:一個物聯網、合作共贏的新經濟時代》,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資訊革命還推動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發生轉變,為人類在全球範圍內更廣泛、自由、迅速地溝通交流和互相往來,提供了前人難以想像的高效與便利。

  第四,資訊革命展現人類解放和社會主義自主發展的前景。資訊革命不僅將人們的直接勞動和簡單的、重復的繁重勞動減少到最低程度,而且大大提高人類自身的能力。如果説蒸汽革命和電力革命補充和延伸了人的雙手, 是對人類體力的大解放的話,那麼資訊革命則補充和延伸人的大腦,極大地解放人類的智力。馬克思把未來新社會稱之為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當今資訊革命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人獲得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目前,利用電腦和因特網等手段在家庭辦公 (又稱遠端辦公) 的勞動方式,不僅增強了勞動者的自主性,而且降低企業管理成本25%-75%。資訊革命將打破人與人之間、産業之間、地域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界限,逐漸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生産體系、生活體系和管理體系,最終達到“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會。

  當今世界,資訊革命、資訊化的浪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把握資訊革命的時代脈搏,作出了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等重大決策。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産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我們必須敏銳抓住資訊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推動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突破,發揮資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強網信領域軍民融合,主動參與網路空間國際治理進程,自主創新推進網路強國建設。這是我們應對資訊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和必由之路。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