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的基石

2018-12-08 12:2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傳統文化大家談】

  作者:劉煥明(江南大學教授、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對自身文化歷史自豪、價值和生命力確信的文化自信,必然內蘊對文化的歷史、當下與未來的理性認知,這種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共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三種文化形態構成的中華文化體系,是新時代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對象、來源和依據;對她的理性認知、歷史自豪、價值和生命力的確信,就是新時代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三種文化形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家園、精神命脈,是整個文化體系的根基命脈和源頭活水,處於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之本、之根、之基。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強化對文化歷史自覺、歷史自豪的堅實基礎。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歷史自覺、自信和自豪。中華傳統文化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其不但人文化成的時間早、程度深,而且還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真正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化。雖歷經時代變遷、王朝更疊、外族入侵、文化輸入等歷史滄桑,她卻猶如大江大海一般有容乃大、匯聚眾流、奔騰不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奇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其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揭示其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作用,獲得我們對自身傳統的理性認知,是強化對包括優秀傳統文化和以優秀傳統為底蘊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整個中華文化歷史自覺、歷史自豪的堅實基礎。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全面把握中華文化的起承轉合、優劣得失,明確哪些是優秀傳統必須弘揚,哪些是歷史糟粕必須拋棄。一方面看到其在水利、農業、飲食、服飾、交通、建築、中醫中藥、造紙、印刷等領域創造的輝煌,乃至為世界文明進步提供的財富,認識到其在政治、道德、教育、歷史、藝術、文學、軍事等方面的卓越思想,乃至為世界文明進步貢獻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王權專制、宗法等級之類歷史的局限。這樣,既不會因漠視歷史的輝煌而過於自卑,也不會因缺乏反思歷史的不足而自大,這才是對整個中華文化體系真正意義上的歷史自覺、歷史自豪。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對文化當下自覺、價值確信的牢固根基。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也是對自身文化的當下自覺和價值確信。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倫理美德,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人文化成的教化思想,以及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神韻已經作為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深深影響和決定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認知旨趣和實踐活動,積澱成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最深層次的意志、品格、追求。其不僅是當前我們團結和凝聚56個民族、13億多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最強軟實力,還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揭示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提升對當前文化繼承傳統與時代新發展之間關係的認知水準,提升對當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關係的理解水準,是增強我們對中華文化體系的當下自覺與價值確信的牢固根基。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深入把握當前文化繼承傳統與當下新發展的關係。一方面,要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政治理念、生命智慧、價值追求,仍然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價值的文化資源。習近平同志指出:“如中國古代就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價值的內容。”弘揚開掘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可以幫助説明當下問題、釋疑解惑、推動當前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那些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文化成分,立足時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不斷賦予傳統內容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樣,既不會因對文化當前發展形勢的無知而失去對自身傳統文化當下價值的基本敬畏,也不會因對自身傳統文化時代局限的遮罩而對其當下價值無限誇大,這才是對整個中華文化體系真正意義上的當下自覺、價值確信。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對文化未來自覺、生命力確信的深厚基礎。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還是對自身文化未來前途和生命力的確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處理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思想理念、生命智慧、價值追求,是先民在躬耕漁獵、倫常日用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她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雖歷劫難而浴火重生。隨著世界經濟社會深度變革、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快速發展,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污染、霸權主義、文化衝突等問題日益凸顯,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主要難題。作為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一的中華文化,不僅在過去為世界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必能為當今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中華文化基本走向和未來趨勢,注意文化跨時空、超國度的共通性與在地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關係,處理好文化共通性價值開掘與在地化的適應性發展關係,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是提升我們對整個文化體系未來自覺和生命力確信的深厚基礎。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客觀冷靜地把握文化共通性與地域性、民族性的關係。一方面,應大力開掘和弘揚好中華文化中那些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共通性的向上向善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主動擔當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職責和文化使命,確信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堅信中華文化定能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未來發展貢獻偉大智慧,並能創造自身文化的新輝煌。諸如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思想激發人類不懈探索創新發展,以“天人合一”理念引導人類合理開發資源、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化解全球霸權主義、文化衝突。另一方面,應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地化的傳播和適應性轉化發展,中華文化在為世界其他國家貢獻智慧和參與未來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必然遭遇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碰撞,這不僅需要有緊跟未來時代的創新發展,還要有在其他國家和地域的在地化適應發展,並理性審慎地看到文化復興這一過程的長期性和複雜性。這樣,既不會因對自身文化共通性永恒價值的無知而對自身文化命運失望迷茫,也不會因對文化發展在地化適應和創新發展的長期性、複雜性的忽視而對自身文化前景過於盲目樂觀。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8日 05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