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

2018-12-08 09:39: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者説一條基本的經驗就在於,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新飛躍。

  第一,改革開放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特徵,在順應時代趕上時代的歷史潮流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學説,是時代的精華,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這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改革開放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鄧小平同志當年大體用三個角度來定義中國的改革,一個是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一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再一個就是順應時代和趕上時代。在改革之初,我們的目標就是趕上時代,而對外開放,則是我們進一步適應時代的必然選擇。如今,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僅富起來而且逐步強起來,當我們進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逐漸由趕上時代到銀領時代,這不僅對中國有重要意義,而且也具有世界意義。

  第二,改革開放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特徵,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偉大的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概括起來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品格,不能從本本出發,不能從教條出發,不能從抽象的理論出發,而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史,幾乎每一步都包含著要不要堅持實踐第一的標準,要不要以實踐來作為推進改革向前發展的根本標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從農村改革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城市改革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直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們黨始終堅持把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有機統一起來,確保了改革一步一步向前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實踐標準給予了高度重視,反覆強調要抓鐵有痕、踏石有印,要有釘釘子的精神,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大才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要論斷。

  第三,改革開放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特徵,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説歸根到底是關於人的解放,是人民的理論,而人民性也是中國共産黨人最深刻的品格。中國的改革開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首先表現在把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希望作為改革的根本出發點。人民群眾需要改的地方,就是我們改革的著力點,老百姓哪些地方不滿意,就要從哪開始改;其次表現為將人民作為改革的主體依靠力量,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依靠人民來開啟改革、進行改革,把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為改革的源動力;第三就是人民是改革的目標,是改革的落腳點。改革開放的所有做法都要經過人民群眾實踐的檢驗,都要以人民是否滿意、答應、高興為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指出,“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所有改革,都是要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人民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四,改革開放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特徵。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最深層的魅力,那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真理、就是規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就表現在對真理、對規律的探索上。不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還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俄國革命建設的實踐,都是在對真理、對規律的探尋。同樣,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也是我們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又要對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規律進行探尋,從而逐步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總任務,顯示出了博大的胸懷和科學的指導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