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度揭秘丨藏醫藥浴法為何能入選聯合國人類非遺名錄

2018-11-29 10:29: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光明網訊( 李政葳)28日晚從文化和旅遊部了解到,在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上,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隨著藏醫藥浴法的列入,我國共有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名錄,體現了我國日益提高的履約能力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水準,對於增強社區、群體和個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傳承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解密】

  沐浴防病、療疾的民間經驗

  什麼是藏醫藥浴法?其藏語稱“瀧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風、空“五源”生命觀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觀及疾病觀為指導,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和實踐。

  在業界人士看來,這一遺産項目既體現了相關社區民眾通過沐浴防病、療疾的民間經驗,也是以《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傳統藏醫理論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繼承和發展。

  作為藏醫學“索瓦日巴”的重要組成部分,藏醫藥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礱河谷和宗喀山脈的藏族農牧區為集中傳承區域,廣泛流佈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地的藏區,為保障藏族民眾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發揮著重要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法定機關。規定顯示,所有列入相關名錄名冊的遺産項目都須符合《公約》操作指南規定的列入標準。

  《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藏醫藥浴法”的申報從整體上歸為第4類遺産領域。

  【意義】

  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名錄,其中,32個項目列入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

  了解到,藏醫藥浴法遺産項目承載著藏族天文曆算、自然博物、儀式信仰、行為規範、起居飲饌等傳統知識,同時也通過藏族神話、傳説、史詩、戲劇、繪畫、雕刻等文化表現形式得以廣泛傳播,既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續的認同感,又豐富著人類的健康知識與實踐,是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見證。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視。

  委員會決議指出,該遺産項目“凸顯了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傳統知識的重要性,提供了人類與其環境間可持續關係的積極例證”。

  【舉措】

  已制定保護計劃,將引入高校教育和編寫教材

  顯然,積極參加申遺工作,是中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就遺産項目保護做出的莊嚴承諾。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是一個新的起點,目前,相關部門已制定的保護計劃,積極支援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組織實施系列保護措施,做好藏醫藥浴法的傳承與實踐。

  據了解,經國務院批准,藏醫藥浴法相關項目分別於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為確保該遺産項目的存續力,增強傳承活力,在文化和旅遊部的領導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作為協調單位,西藏自治區文化廳作為牽頭單位,協同相關社區、群體于2015年9月成立保護工作協調小組,聯合製定了《藏醫藥浴法五年保護計劃(2019—2023)》,實施協同保護與發展行動。

  比如,西藏林周縣甘曲鎮甘曲村民委員會、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松多藏族鄉松多村民委員會等8個社區及西藏藏醫學院、青海省藏醫院、西藏藏醫藥學會等12個群體,將建立健全相關傳習中心和研究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推廣社區健康實踐;將傳統傳承方式引入高等教育,鞏固代際傳承,通過編纂相關教材和為中小學生編寫知識讀本,並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同時通過加強資源普查和系統化建檔工作、開展學術研究、協助推進地方法律法規建設、妥善管理實踐場所、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使這一傳統知識與實踐得以傳承發展。(注:文中圖片由文化和旅遊部提供,來源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