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習用典︱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2018-11-19 09:00:00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字號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使用的“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莫爾斯比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併發表題為《同舟共濟創造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就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主張。

  在説到“如何才能為世界經濟發展把握正確方向?如何才能為國際社會找到有效治理思路?”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習近平:上世紀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人類陷入了滔天浩劫。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曾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烈的珊瑚海戰役、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今天,這片海面已經波瀾不驚,但我們不能忘卻歷史上的風風雨雨。“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們回顧歷史,是要以史為鑒,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出自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這句話的原文是:“夫明鏡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意思是照鏡子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美醜,看過去的事情可以讓我們知道今天的對錯。

  

  《韓詩外傳》(部分)

  《韓詩外傳》是一部記述中國古代史實、傳聞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條軼事、道德説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援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

  這個道理其實來自於人們的生活常識,我們人其實是看不到自己的形象的,但是一照鏡子就什麼都明白了。同樣,我們今天往往不知道自己做出的選擇是對是錯,但是看看古人在相似的情況下處理相似問題的成和敗,也會讓我們今天的人得到有益的經驗和教訓,這種思想就叫做“以史為鑒”,這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思想。

  在《詩經大雅蕩》中有“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這裡的“鑒”就是鏡子,是説商朝人拿夏朝人作自己的鏡子。

  

  《詩經 大雅 蕩》(部分)

  

  《資治通鑒》

  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更是用書名直截了當地表態:我們寫歷史的作用就在於給今天提供經驗教訓。

  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引用這句話,是想説在歷史上的亞太地區,既有過合作共贏的美好局面,也有過對抗和衝突導致的巨大悲劇,而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正是要以史為鑒,不讓悲劇重演,要堅持開放、發展、包容和創新的態度,來共創亞太地區的美好未來,這就是所謂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使用了“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這句典故,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只有知道了自己從哪來,知道了自己要到哪去,才不會走彎路,更不會走錯路。不同選擇曾經給世界帶來迥異的歷史軌跡,立足當今,開放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現實要求;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如何把握規律、認清大勢,習近平主席再次用史實啟發人們的思考,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創造美好未來,亞太的開放合作不僅激蕩著太平洋,也將繼續活躍著世界經濟的海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