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2018-11-17 08:59: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
字號

  原標題: 2018APEC 中國菌草 太平洋島國的傳奇

  “18年前,我擔任中國福建省省長期間,曾推動實施福建省援助巴新東高地省菌草、旱稻種植技術示範項目。我高興地得知,這一項目持續運作至今,發揮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成為中國同巴新關係發展的一段佳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在巴新稱為林草,是表達老百姓對我的一種感激之情。在專家組因為我姓林、林佔森姓林、以及羅海淩(音近‘林’)。為了紀念我們的工作和兩國之間的友誼,現在巴新到處都這麼叫。”(林佔熺)

  “巴新的前國防部長也把女兒起名叫菌草,用的中文拼音。他特地跟我解釋,為什麼他女兒名字叫菌草,而且要在報紙上公佈。他説,不管今後這個項目怎麼發展,也不管今後世界上有什麼變化,都不能忘記我們中國對巴新的幫助和支援,要記住這一段歷史。”(林佔熺)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跟當地百姓一起展示菌草種植的水稻。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莫爾茲比港(巴新)。供圖 新華社記者白雪飛

  一種名為“菌草”的神奇植物16日在APEC峰會前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露面。當天,在中國和巴新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中國援巴新菌草旱稻技術項目協議當天正式簽署。

  “通過菌草旱稻技術項目的實施,我們希望使東高地省的農業生産力翻一番,貧困人口收入翻一番,並增加婦女和青年就業。”正在當地推廣該技術的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佔熺説。32年前,他發明瞭以草代木栽培蘑菇的技術。這種草被命名為“菌草”。

  “我們希望使東高地省的農業生産力翻一番,貧困人口收入翻一番,增加婦女和青年就業。”在當地出席簽字儀式的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林佔熺説。32年前,他發明瞭以草代木養植蘑菇的技術,這種草被命名為“菌草”。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在中國援助斐濟菌草技術示範展示活動中。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林草”名揚,可持續發展中國方案

  2015年的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在會上宣佈,設立為期十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菌草成為該基金重點推進的重點項目之一。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獲得的世界生態安全獎。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中國菌草技術已在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落地20多年,福建專家教會當地部落種植高達數米、生長迅速的巨菌草,並作為原料培育食用或藥用真菌,或作為優質飼料來養牛羊。2017年,巨菌草在巴新創下每公頃年産鮮草854噸的世界紀錄。

  在巴新,人們把菌草稱為“林草”,以表達對中國專家的感激。

  菌草的發源地和全球技術中心,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園內,這裡最顯眼的是一叢叢比人還高大的草,那是到訪的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和政要在此植下的“友誼草”。

  目前,林佔熺團隊已就菌草技術在國內外培訓了近7000名外國科技人員和官員學者,為8個國家培養了15名菌草專業的碩、博士留學生。

  在菌草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的理查德揚基,是迦納的大學教師,他最關注用菌草改善環境——迦納有很多貧瘠土地,金礦開採也導致土地污染。回國後,他不僅要教學生用菌草養菇和治沙,還會同金礦公司及政府部門溝通,用菌草去治理土地。

  “菌草讓我們兩個國家走得更近了。”他説。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在查看菌菇的生長狀況。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菌草”出世,反貧困綠色奇兵

  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農村大量用樹木栽培香菇,引起農業專家林佔熺的擔憂——以破壞森林和生態為代價養菇致富將不可持續。他努力探索“以草代木”養菇,成功後又根據菌草用途廣、生長快、産量高且根系發達的特點,用於治沙、養畜、發電和新材料開發等,形成了獨特的菌草技術和菌草産業鏈。

  那些用來選育菌草的野草有六大特徵:光合作用強,固氮能力強,根系發達,植株高大生長快,適應性強,利用價值高。目前,林佔熺團隊已選育菌草45種,能生産55種食、藥用菌。

  “農民種植菌草,既能帶動食用菌和藥用菌種植加工業,也可促進畜牧業和飼料業發展,還能保持水土進行環境治理。”林佔熺説。

  多年來,菌草幫助寧夏、新疆、貴州等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數以萬計的中國農民增加了收入,保護了森林,改善了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在黃河上中下游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嚴重地區的多個地點,科研人員用菌草進行生態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林佔熺與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已聯名建議,在黃河兩岸建設1000公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高大的菌草。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魚漁”並授,對外援助新理念

  短短20多年,菌草作為中國對外援助技術已傳播到105個國家,給非洲、亞洲和太平洋等地發展中國家帶來脫貧希望。

  他的女兒和助手林冬梅指出,這些國家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很相似,正處於從貧困到溫飽的階段,人民對食品有更高要求,畜牧業對飼草的需求大增,出現了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矛盾。

  “扶貧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短板,”林佔熺説,“菌草提供了一個既促進經濟發展又不破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案。”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跟當地百姓一起展示菌草種植的水稻。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林佔熺團隊在發展中國家推廣菌草時注重“五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簡便化、技術本土化、生産標準化、農戶組織化,短時期內就讓大量貧窮人口參與到生産中,進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他們在非洲推廣“10平方米菇場”,農戶用10平方米土地一年可産1.2噸鮮菇,種菇7天后就開始有收入。菌草項目服務“窮人中的窮人”,把農村缺乏土地資源、勞動力與知識技能的單親母親、單親祖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組織起來進行生産。

  為幫當地接受蘑菇,中國技術人員會扎上圍裙當大廚,舉辦烹飪培訓班和展銷會,與當地人一起開發蘑菇食譜。

  菌草作為飼草的用途受到很多非洲國家重視。馬達加斯加農業部引進中國菌草技術主要是為了增加優質飼料,以減少當地牛羊被盜現象,減少遊牧部落與農耕部落的流血事件。

  在巴新和非洲國家,林佔熺團隊所有的菌草技術設計、生産和推廣模式都圍繞老百姓需求和現實情況來進行。若當地有迫切需求,他們常會做計劃之外的項目。

  看到巴新東高地省旱災導致嚴重的饑餓問題後,林佔熺團隊1998年從國內引進旱稻,在東高地省繁育成功了“金山1號”多年生旱稻,結束了巴新不能自産稻穀的歷史,且創造了世界最高單産紀錄。菌草和旱稻在東高地省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示範省建設中都是要角。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在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菌菇培育室裏向他的學生們介紹菌菇培育技術。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中國專家還培訓東高地省的中學生,讓他們也學會了種植旱稻和菌草。

  “這是中國對外援助理念的重要體現——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林佔熺説。

新華視點|習近平推動的菌草技術 在巴新造就傳奇

  林佔熺的留學生們。供圖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

  監製:劉亢

  策劃:顧錢江、曹凱

  統籌:孟昭麗

  記者:陳旺、宓盈婷、王朝、賀飛

  編輯:王朝、呂靜楠

  配音:翁弋然

  出品:新華社福建分社、新華社音視頻部、新華社對外部

  特別鳴謝: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