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調解接地氣,百姓就滿意”(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2018-11-11 10:2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50多年前,浙江諸暨楓橋鎮幹部群眾創造出“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改革開放40年來,福建以其與時俱進的品格,立足“山、海、臺、僑”等特色,創新性嫁接運用“楓橋經驗”,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自2012年以來,福建省各級調解組織化解矛盾糾紛102.6萬件,調解成功率98%以上。

  不出村,也能享受法律服務

  10月30日上午,武夷山市五夫鎮公共法律服務站內,專職調解員周盛榮正在耐心地指導村民肖基旺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今年4月,家住澄溪村的肖基旺駕駛摩托車被一輛小貨車撞傷,但對方支付了4000元醫藥費後就再沒露面。“在一次普法活動中,得知服務站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就過來了。”肖基旺説。

  “從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到遞交起訴狀、出庭代理,我們會為他提供全流程的免費法律服務。”今年61歲的周盛榮退休前是五夫司法所所長,現在被返聘為五夫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的專職調解員,“除了在工作站,我們還會不定期地進村入戶。老百姓不出村,也能享受法律服務。”

  “普法工作應當注重‘適銷對路’。”武夷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曉東告訴記者,武夷山今年推出“我和百姓聊聊法”普法活動,通過整合各普法部門和專家資源,以集體下鄉“坐診”的形式,真正做到把“法”送到群眾手裏。

  從陸上到海上,糾紛“一站式”解決

  藍天碧海間,一艘艦艇緩緩駛近産生糾紛的船隻。在徵得涉事船隻雙方當事人的調解意願後,艦長請當事人到艦艇上的海上矛盾糾紛化解中心,由人民調解員介入,盡力將矛盾消除在海上。這是泉州市創造性將“楓橋經驗”從陸上“嫁接”到海上的一個縮影。

  泉州擁有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漁民在海上發生矛盾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調處,小矛盾可能會演變成大糾紛。為此,我們探索建立了海上矛盾糾紛快速化解模式,實現海上糾紛快速調處不上岸。”泉州市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徐義平介紹,“同時,我們依託人民調解委員會,將民間力量打造成化解涉海矛盾的‘金剛鑽’,調解接地氣,百姓就滿意。”

  成立於2016年的石獅市祥芝漁業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吸收勞動模範、老船長、村幹部等各方人士,組成了一支50多人的調解員隊伍,同時聯合基層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多方參與,分工合作。今年3月,兩艘祥芝籍漁船在海上相撞,其中一艘沉沒。“儘管雙方都願意在調委會解決,但提出的賠償金額卻有200萬元的差距,多次陷入爭吵。”祥芝漁業協會會長蔡清築説,調委會全員出動,組織數名老船長調解員參與,歷時4個多月,雙方終於達成一致。

  從線下到線上,不見面就能化解矛盾

  下午4點,莆田市城廂區專職調解員唐仰萍打開電腦,按照約定時間進入了虛擬調解室,準備調解霞林街道一起因購買過期食品引發的消費糾紛。幾分鐘後,消費者陳女士和食雜店老闆王某相繼在各自家中登錄進入虛擬調解室,調解正式開始……電腦、攝像頭、虛擬會議室,螢幕上你一言我一語,在虛擬空間調解著現實中的矛盾。

  “不見面就能化解矛盾,是網上大調解中心的最大特點。”城廂區大調解辦專職副主任陳洄表示,“以前線上下調解,存在‘三多’問題:發生矛盾糾紛的群眾多跑路、調解員多跑路、調解文書多跑路。現在,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調解,既節約了維權的時間和精力,也為參與調解的單位節約了行政成本。”

  據統計,2013年以來,城廂區網上大調解中心共受理4854起投訴案件,調解成功率達95.8%。此外,中心還依託商會、協會,開展線下多元調處,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564起,調解成功率100%,為農民工和企業挽回經濟損失共計7900多萬元。

  “近年來,福建大力實施‘網際網路+’社會治理深化提升工程,發揮網路資訊優勢,在實踐中創新發展‘楓橋經驗’,釋放出‘網際網路+’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新效能。”福建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綜治辦常務副主任馬必鋼表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