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致敬!一家三代人,半個多世紀,守護著中國人口最少的鄉,為了一個最神聖的承諾!

2018-10-19 20:20: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玉麥在哪?

  玉麥位於祖國的西南邊陲

  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

  一年有半年時間

  大雪封山,與世隔絕

  山外的人習慣把這裡叫做“三人鄉”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阿爸桑傑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

  讓這塊廣袤的土地

  以“家”的名義

  央視網消息:在很小的時候,卓嘎和央宗就聽阿爸桑傑曲巴説過:對面的山上,來了一群鄰國軍事人員,把他們國家的國旗插在了玉麥5000多米的山頭上。

  那一年,阿爸壯得像山坡上的牦牛。

  自從山上插了別國的國旗,牧民進出玉麥溝砍伐竹子,都要接受盤查。

  阿爸徹底被激怒了,他用了整整兩天時間,爬上那座雪山,拔下他們的國旗。

  阿爸説,“我的爺爺曾在這裡放牧,我的阿爸曾在這裡放牧,我們也在這裡放牧,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

  桑傑曲巴

  桑傑曲巴

  青藏高原的南邊,喜馬拉雅的另一面——玉麥。

  這裡是中國最難抵達的地方之一。

  如果從拉薩出發,開車要走13個小時,翻越兩座5000多米的雪山,穿越一片沼澤遍地的原始森林,再走過一個陡峭的山谷,才可以看到飄揚在山坡的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之下,就是玉麥鄉。

  1

  再過幾天,就進入11月份,到時大雪封山,玉麥將再次與世隔絕,直到第二年五月。一年365天,這裡大半年無法通往外界。

  聽阿爸説,在玉麥,最初也曾經有過許多人家。但在後來,由於生活的艱難,一家家居民陸續遷走。到了1962年,最後一批忍受不了的人,也遷走了,只剩下了阿爸桑傑曲巴、姐姐卓嘎和妹妹央宗。

  玉麥鄉成為中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三人鄉。

  1

  玉麥的名字裏,雖然有個“麥”字,但是,看似肥沃的土地卻怎麼也長不了莊稼,青稞長到齊腰高也不結穗,馬鈴薯只能長到拇指那麼大。

  1

  印度洋的季風每年都給這裡送來充沛的雨水,而糧食必須從山外往山裏運。

  阿爸每年都要趕著牦牛,走十幾天山路,趕到外面的集市上,把家裏的酥油和奶渣,換成青稞、鹽巴和磚茶。

  正因為這樣,每次往山裏運糧食,阿爸都要精打細算,有時連火柴都捨不得帶回來。

  妹妹央宗記得,到了自己長得像牦牛一樣高時,阿爸還在用火石打火。

  1

  這條運送糧食的路,不但又漫長又難行,而且還“吃人”。

  最小的妹妹其加卓瑪,就是凍死在運糧的路上。

  那一年,她長得和格桑花一樣美。

  央宗15歲的那年冬天,阿媽生病了。

  阿爸把虛弱的阿媽抱上牛背,頂風冒雪硬闖日拉山。齊腰深的雪裏,阿爸牽著牦牛一步步向前挪著走。不知過了多久,阿爸和阿媽到了曲松鄉,而牛背上的阿媽,卻沒有了氣息。

  1

  曾經,他們也有機會搬出玉麥。

  當時西藏隆子縣政府考慮到桑傑曲巴一家人生活太艱苦,勸他們遷到山外條件較好的曲松村。

  僅僅在曲松住了一個冬天,阿爸桑傑曲巴又帶著姐姐卓嘎和妹妹央宗回到玉麥。

  卓嘎和央宗問:“阿爸,我們又要回玉麥了?”

  阿爸説:“我實在是捨不得玉麥,如果我們走了,國家的這片土地就守不住了。”

  1

  桑傑曲巴一家翻過日拉雪山,回到玉麥。

  阿爸整飭了一下房屋,就帶著糌粑袋子、挎著柴刀出門放牧了。

  在玉麥這片土地上,放牧就是巡山,巡山就是站崗。

  每當卓嘎和央宗姐妹想起阿爸的背影,就會記得他説的話——“那些外國人看到這裡,有我們的腳印、有牦牛吃草的痕跡,就知道咱們在這兒,就不敢過來搗亂。”

  1

  阿爸趕著牦牛巡山,這一走就要7到8天的時間,路上至少要翻過13座大山,把牦牛能到的地方,都踩上一遍才會踏踏實實回家。

  姐姐卓嘎説:“玉麥每一片地方,阿爸都去過,我們也都去過。”

  妹妹央宗説:“就這樣,阿爸一直帶我們在這兒生活了幾十年。”

  而對於我們來説,這一家三口的這幾十年,為中國守住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國土。

  1

  2001年9月,通往玉麥鄉的公路修通了。

  這可是阿爸日思夜想的大事情,因為,路修通了,就再也不為冬天運糧食發愁了。

  而在這一年,阿爸也老了。

  阿爸桑傑曲巴躺在病床上,他記挂這條公路,更不放心玉麥。

  他對卓嘎和央宗姐妹説:“我們不能離開這裡,阿媽在這裡去世,我們也會在這裡一一死去。我們死了也沒關係,但是我們要守住中國的國土。我們死後,總有一天,會有人替我們守住這片土地。”

  1

  阿爸桑傑曲巴去世了,家裏就剩下卓嘎和央宗姐妹。

  卓嘎帶上阿爸留下的糌粑袋子,央宗挎上那把老柴刀,姐妹倆像阿爸當年一樣,放牧巡山。

  出門前,姐妹倆在屋頂,升起了國旗,這還是阿爸桑傑曲巴當年親手縫製的五星紅旗。

  紅布尺寸量了又量,五角星是從一塊黃布上,一點點剪出來的。做這兩件事的時候,阿爸前所未有地認真、專注,他一針一線地縫出了玉麥鄉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當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姐妹倆明白了阿爸説的那句話,“在這裡的,只能是我們中國人,不能是其他什麼人。”

  1

  當你覺得容易

  一定有人替你承擔那份不易

  2001年

  北京申奧成功

  玉麥通往外界的公路修通

  姐妹倆不再為冬天的糧食發愁

  2003年

  中國發射第一艘

  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玉麥鄉通上了電話

  和外界聯繫,終於不再靠走路

  2007年

  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

  這一年

  玉麥鄉也覆蓋了手機信號

  2009年

  三峽工程竣工

  投資190萬元的

  玉麥微型水電站通電

  卓嘎和央宗再也不用點油燈

  ……

  2017年,卓嘎和央宗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想告訴他這幾年玉麥鄉的變化。十九大召開後,習近平總書記給姐妹倆寫了回信:“我向你們、向所有長期為守邊固邊忠誠奉獻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1

  今年,姐姐卓嘎55歲,妹妹央宗也50歲了,但是,她們還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當年的“三人鄉”也發展到了9戶32人;央宗的兒子索朗頓珠大學畢業後,也回到了玉麥。

  作為玉麥鄉歷史上第一個大學生,索朗頓珠很清楚自己的未來,他是這個家庭的第三代人,他將繼續在這裡守護。

  1

  10月16日,卓嘎、央宗帶著索朗頓珠,來到了北京。

  10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這對姐妹“時代楷模”稱號。

  10月28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回信一週年的日子。

  這是全國人民對阿爸桑傑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的敬意,有了他們守護的國土,中國的版圖才完整。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