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風從海上來】聆聽改革強音:泛珠沿海四城開放創新 再創輝煌

2018-10-19 20:1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波瀾壯闊四十載,民族復興嶄新篇。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中國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令中國人民信心滿滿,更讓世界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和態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已穩居第二,成功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實現歷史性跨越。在中華大地綻放奇跡的波濤歲月中,泛珠三角四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以屹立改革潮頭,以開天闢地的精神為國家發展先試先行,發揮重要的“試驗田”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之地,更譜寫出“大有可為”的新時代篇章……

  近日,來自中央及地方新聞網站的近30名記者編輯深入北海、廣州、湛江、福州實地走訪,報道他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發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輝煌成績及寶貴經驗。

  泛珠沿海的發展內核:創新驅動 科技飛騰

  改革最本質的要求是創新。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改革開放40年,在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泛珠四個沿海城市正是用改革創新的精神激發,成就了民族改革開放的高度。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在高水準對外開放中,珠三角企業逐步掌握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形成“全球技術+中國製造+全球市場”的嶄新發展格局。其中,廣州作為我國的“南大門”,2017年新增科技創新企業4萬家,總數突破16.9萬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3951家,總數達到8690家,連續兩年呈爆髮式增長。同時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加速,2017年技術合同交易額達357.51億元,同比增加23.45%。

  記者一行在廣州實地採訪,聆聽企業家的創業史。

  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眾多符號性事件之一,也是廣州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標誌。廣州一直以商貿聞名世界,廣州的科技創新活力來自於近年來的廣州産業的主動轉型,特別是高新産業底層架構的構建。2018年3月,廣州印發《廣州市加快IAB産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廣州IAB産業總規模要超10000億。“IAB”即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的英文簡寫。按照規劃,5年後,廣州IAB産業産值將突破萬億。

  2018年上半年,廣州有7956家企業進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資訊庫,位居各城市首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截至6月底,廣州市有效發明專利量43956件,增長24%。過去幾年,廣州掀起了屬於自己的新一輪改革開放,逐步實現了傳統産業大城向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構建起了未來産業變革的底層架構。

  創新,位於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上世紀90年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就以戰略思維謀劃福州創新發展,提出實施“3820”工程,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強調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探索、大膽創新。當前,福州奮力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以打造創新型省會中心城市為目標,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要素、培育創新氛圍,讓福州成為活力迸發的創新高地。

  2017年福州市發佈推動新一輪經濟創新發展十項政策,包括49條舉措。很多企業家反映,這些舉措“看得見、用得上、拿得到”——需要具備什麼條件、補助多少、找哪個部門申請,一目了然,易於操作。同時,在放寬認定條件、給力技術改造提升、改變扶持方式、凸顯市場力量等方面還有諸多創新。福州在創新創業上,創造了優質的服務和生長土壤。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福州市政府出臺《福州市推進大數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力爭到2025年,全市數據産業規模達2000億元,成為新的支柱産業,若干龍頭數據企業進入國內大數據企業百強,數據資源儲備達EB級規模,成為國家戰略數據資源儲備分中心,數據名城成為福州新名片。

  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東南大數據産業園總對接項目為341項,其中落地200項,註冊總資本242.53億元,其中新註冊企業有66家。今年上半年東南大數據産業園企業完成銷售額112億元、稅收6.63億元,均為去年全年約2倍,園區産業集聚加快形成,投資潛力顯現。

  借優勢 乘東風 譜海上絲路新篇章

  北海和湛江都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現如今,乘著一帶一路的新時代東風,充分發揮地理位置的優勢和港口基礎,大力推進向海經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規模不斷升級,更圍繞新世紀海上絲路造勢産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聯動發展。開放,互惠,大格局的改革之道,正煥發新的時代生機。

  北海,是南珠之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通往東盟的海上橋頭堡,是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建設的新高地。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首站到北海,要求北海打造好向海經濟,寫好新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為北海的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近年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廣西北海市致力於發展臨港經濟,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和區位優勢,以港口為依託建立起電子資訊、新材料、石油化工等多位一體現代産業格局,走出了一條開放、創新的“向海經濟”發展之路。隨著開放水準的提升,北海港口的國際航線日益密集,貿易量越來越大,依託港口和臨港産業集群的“向海經濟”發展正如火如荼。

  突出的區位優勢,潛力巨大的鐵山港,確實為更多企業創造了遠銷東南亞的有利條件。記者走訪北海市工業園區,無數電子産品走出鐵山港,成為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全球每生産三台螢幕,就有一台産自我們這裡!”位於北海工業園區的中電産業園內,全球最大的液晶螢幕生産企業冠捷顯示科技北海基地一片繁忙,流水線上的螢幕正在進行組裝、檢驗和包裝,隨即發往東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年,全球螢幕需求量總體下降,但“北海冠捷”因技術更新快,産量不降反升,2016年僅出口就達到300萬台,其中約六成銷往東盟。

  湛江是我國大陸最南端的濱海城市,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湛江自古就是海運樞紐,商旅要衝,1956年開港的湛江港,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自行設計建造的現代化深水海港,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身居南海大後方、位臨西南出海大通道,坐擁華南西南沿海重要深水港口,湛江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湛江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後,積極謀求跨省聯動,以期盤活區域經濟,打造地區發展與合作的新格局。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7年湛江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94億元,佔湛江市外貿總值的27.2%。其中出口76.4億元,主要包括傢具、機電産品、鋼材、水海産品等。東盟為最大進出口主體,佔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的56.4%。

  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龍海東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今年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已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年內動工,可滿足40萬噸級船舶通航,促進湛江海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之路。同時,湛江港將實施公共碼頭運營商戰略、適度多元化發展戰略、中國冷鏈生態園戰略、全程供應鏈一體化戰略、“一帶一路”南向通道戰略等五大經濟戰略,構建更加開放、互惠、多贏的多方合作共同體,成為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航運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區域性保稅物流集散基地。

  企業家、員工談改革:久久為功 為民族品牌奮鬥終生

  40年來,泛珠沿海開放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中誕生出一代代銳意進取的領軍人物,享譽國內外的民族品牌不斷涌現,無數的企業故事讓人難以忘懷,創造了令民族驕傲的商貿文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北海、廣州、湛江、福州走訪中採訪了不少優秀企業家,在它們身上閃耀著的是深耕細作,大搞研發,解放思想,做大“中國牌”的開拓進取精神。

  自上世紀70年代觸媒轉化器被使用在汽車上,巴斯夫、優美科、莊信三大著名品牌始終佔據世界領先地位。為了實現該技術的自主創新,2002年5月,一支專事汽車尾氣催化凈化器研發生産的高科技環保技術隊伍橫空出世,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打破國際技術的壟斷。福建朝日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希明身為科學家,23年,久久為功,為了研發新技術做大中國品牌,至今每天還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基本都是在辦公室過夜。

  他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我們的成功絕非偶然,現在我還帶領著一批技術骨幹潛心研製,研發的奈米涂層材料技術,屬國內首創、國際先進水準成功搶佔中高端市場。這是我對祖國的愛,是對中國繁榮富強能做的最大化的努力,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一輩,深愛祖國,潛心研究,堅定不移的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湛江港的一線員工陳建輝是黨的十八大代表,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碼頭做機械日常維護。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娓娓道來:“我是湛江港已有21年工齡的一線工人,最初港口設備全是購買的日本二手貨,到現在全部是國産重器。吞吐量和規模越來越大,先進的機械化生産使得工人數量從1萬減至6000余人,工人收入年年增加……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基層崗位上所做的工作,都是國家發展的一份子,我感到自豪,更為我這份工作所産生的價值感到驕傲。”

  40年,時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這些企業家和基層工作者們都時刻謹記著自己是改革先行者的職責,泛珠沿海城市將人才和政策支援匯整合了強大的力量,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中去。

  改革開放的40年,一個13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40年改革開放劈波斬浪,實現了起飛、轉型到跨越的“驚人一躍”,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被世人稱作“中國奇跡”。新時代東風浩蕩,中國夢曙光在前。在泛珠沿海四城中,我們尋改革開放地標,重溫改革開放往事,聆聽新時代改革開放足音。他們開放和創新的腳步“引領時代”,他們“試驗田”的先試先行奠定基礎,在中國實現偉大跨越,走向輝煌繼續發揮著“潮頭”作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宋雅靜)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