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延續中華文脈 鍛鑄中國精神

2018-10-17 10:2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觀察

  延續中華文脈 鍛鑄中國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付小悅

  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表情;每一個個體都有珍重的文化記憶。

  假如,請一位中國人,談一談這幾年間最觸心弦的文化收穫,我們也許會聽到:是從老牌文學期刊的微信公號上讀到了一部好作品;是在家門口新建的劇場欣賞了一場精彩演出;是在晨光中來了場“故宮跑”與數百年來藏于深宮的《千里江山圖》相遇;是與父母孩子坐在電視機前與《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一起,情不自禁地吟誦盪氣迴腸的千古名篇……

  以文化人,潤物無聲。

  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場景,構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動豐富的時代文化景致;一個個愉悅心靈的瞬間,折射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對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生態的著力培育,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共用發展理念。

  把目光投射得足夠遼遠,更能讀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繼往開來的文脈延續和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建設的謀篇佈局

  即使時光之河已向前奔涌了整整四年,回想那一次不尋常的會議,仍讓人心旌激蕩。2014年10月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72位文藝工作者,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一次特別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全程主持會議,併發表了近兩個小時的重要講話。

  這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藝工作者的又一次盛會。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我們黨對文化意義的深刻把握。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這是我們黨對文藝為了誰的價值基點的重申。

  此前此後,一系列重要講話陸續發表,清晰展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確立了思想引領和理論支撐。一系列重磅文件密集出臺,為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政策支撐機制保障,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組成。

  2013年12月,《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印發,中央統一部署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入法入規。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新的頂層設計。

  2015年7月,《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印發,讓處於困境中的地方戲曲看到振興契機。

  2015年9月,《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印發,這是文化體制改革中一個里程碑式的文件,將文化改革進一步推向縱深。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作出重要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

  2015年11月,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建設中重要一環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越發清晰地顯現出來。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系統的指導。

  2017年5月,《關於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的意見》印發,對加強網路內容建設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2017年6月,《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實施,計劃將全民閱讀納入國家戰略,讓瑯瑯書聲,香飄九州。

  2018年10月,《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印發,成為切實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的總抓手。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産業促進法》《網路安全法》《公共圖書館法》相繼實施,文化立法正在駛入快速路。

  有點也有面,重體亦重魂。佈局謀篇,層層推進,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藍圖上,用如椽巨筆,勾畫了一幅幅壯麗的圖景。

  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新光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波瀾壯闊的文化建設實踐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溯源是力透紙背、意味深遠的篇章。

  從5000年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中,從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母體和文化基因中尋求智慧、汲取滋養,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顯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理論勇氣和歷史擔當。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是歷史必然,是時代要求,有學理的邏輯,更有實踐的迴響。

  2017年9月,由中宣部支援指導、文化部委託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撰工作首批10部圖書出版,秉持“激活經典,熔古鑄今,立足學術,面向大眾”的編選理念,學術界潛心研究、鉤沉發覆、辨偽存真,對歷代典籍中最精髓、最精彩的部分進行深入闡釋,《周易》《尚書》《詩經》《論語》等經典煥發時代華彩。

  2017年新學年伊始,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在全國投入使用,更多經典名篇進入課本,楹聯成語、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涵蓋其中。戲曲、書法、傳統舞蹈等進校園進課表,知識教育和文化熏陶結合,秉持客觀、科學、親切、禮敬的態度,浩瀚中華文化海洋中的雲氣霞光映射進當代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和教材體系正在形成。

  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已播出四季,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講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傳統村落的千百年傳承,探尋古老文明以怎樣的形式“活”在當下,累計收看觀眾超百億人次。《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國産動畫票房口碑雙豐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廣受歡迎,傳統文化資源不斷為當代文化創造提供元素、激發靈感。

  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國家古籍保護工程等15個重點計劃項目正在統籌實施。《復興文庫》《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正在組織編纂。京劇“像音像”工程、地方戲曲振興計劃致力於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推進數字化保存和傳播。中秋賞月,重陽登高,“我們的節日”呈現出越來越豐富醇厚的文化內涵。

  當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浸潤日常,當中華優秀傳統核心思想、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滲透心間,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更加強烈地迸發出來。

  從高原到高峰的自覺求索

  今年夏天,一部沒有當紅明星的電視劇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最美的青春》把塞罕壩精神以影像的方式固化為民族記憶,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讓多少人熱血沸騰。

  第一代塞罕壩建設者用青春報效祖國的動人事跡感動了主創者,主創者又把千錘百煉而成的藝術精品奉獻給觀眾——從人民中來,再到人民中去,這就是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從實踐到傳誦的必然軌跡。

  我國有許多值得驕傲的數據:世界圖書出版數量第一、電視劇制播數量第一、電影銀幕數量第一……但亮眼的數字下,並非沒有隱憂。

  如何實現數量與品質並進?如何從高原邁向高峰?如何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這,是縈繞在中國文藝工作者心頭沉甸甸的“時代之問”。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是中國文藝工作者做出的誠懇回答。在脫貧攻堅戰現場,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在普通勞動者的生産生活中,在豐富多彩的時代內部,到處都活躍著文藝工作者的身影。“大地上的行走”,成為文藝工作者的題中應有之義。

  突出引領作用、示範效應,這是黨中央推動文化藝術事業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堅實舉措。為文藝工作者深入一線提供支援,“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形成長效機制;大幅壓縮評獎數量,評價體系導向更加鮮明;成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加強對演出活動和從業者的管理引導。“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成為發展文化事業的定海神針。

  “能感覺到整個創作氛圍和評論氛圍的變化,大家的心態變得比較沉靜,同時也能感覺到作家們的心氣、對自我的要求更高了。”“一個明顯的轉變就是創作的民族性、主體性更強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開始成為作家藝術家共同的文化自覺。”這是文藝工作者的真切感受。

  那些為未來播下的種子,終會有新的收穫。文藝的生命力迸發出來,收穫了無數令人激蕩、令人回味的作品。

  《戰狼》《湄公河行動》《我們誕生在中國》《百鳥朝鳳》《海棠依舊》《平凡的世界》《北平無戰事》《馬向陽下鄉記》……一部部凝神聚氣的影視劇作品獲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數年間頒發的中國兩大文學獎項,標誌著近年來中國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無數次實踐證明,觀眾和讀者終會把掌聲,獻給一部好作品,致敬藝術家對人民的書寫對理想的堅守和對藝術的追求。

  歡迎好作品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觀眾和讀者。越來越多中國作品走向世界,成為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故事的文化使者。曹文軒、劉慈欣等一批作家,站在國際大獎舞臺上。《媳婦的美好時代》《超級工程》《小別離》等一批作品境外熱播,讓世界更加細緻又深刻地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與心靈。

  紮根大地,深入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奮力攀登文藝高峰——在鑄造中華民族精神的高樓大廈、萬里長城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必將做出更多的擔當。

  (光明日報北京10月16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17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