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柳斌傑:深化改革 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2011年11月10日 11:00:4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改革開放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專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並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意義十分重大。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基礎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決定》提出進一步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經驗;二是明確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加快進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前者是後者的實踐基礎。

  黨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概念及分類改革的要求,相應地提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任務。這是對現代文化認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與時俱進,帶來了文化領域的深刻變化。黨的十六大之後,中央迅速部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選擇了35家文化單位和9個地區先行先試,國務院出臺了支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優惠政策。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試點任務全面完成,一批自願參與改革的文化單位和地區也取得不少突破。中央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的經驗,于2005年年底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個文件的出臺,標誌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其後,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在4個方面推進,並且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是推進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變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混亂局面,實現了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各自回歸本位,各自承擔自己的任務,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責。

  二是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場主體。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文化單位是按照行政級次配備的,實為行政部門附屬機構,沒有獨立經營能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市場主體缺位,顯然難以發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緊抓不放。從2003年到2011年先後完成了出版、發行、電影單位轉企改制,部分非時政類報刊、一般文藝院團、廣電網路也完成了轉企改制。轉制後的文化企業迅速成長為新型文化市場主體,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力。

  三是推動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於主要是面向社會、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革命紀念館等,完全變成公益單位,政府主導,向公眾免費開放,創造社會效益。對於既是公共傳播機構又有經營性産業的黨報黨刊、廣播電視,實行“兩分開”:編輯、出版、播發等新聞宣傳業務,仍然實行事業體制;印刷、發行、廣告、電視劇製作、網路傳輸等,則要剝離出來,轉企改制,實行市場化運作。這兩項改革也取得了突破,加上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四是調整結構佈局,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競爭力。在轉企改制的同時,重視産業、企業、産品結構的調整,組建了一批新興文化産業園區和集群,打造了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加快了文化創新與高科技的融合,文化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正是有了將近10年的文化體制改革實踐基礎和改革發展給文化領域帶來的深刻變化,《決定》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

  《決定》指出,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全會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總體目標有4點。

  一是在宏觀層面上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首要目標。黨委領導,就是各級黨委要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管好方向,管好政策,保證黨對文化建設的決策落到實處;政府管理,就是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行業自律,就是要充分發揮文化行業組織的作用,制定行規公約作為協調、規範行業行為的準則,維護行業健康發展;社會監督,就是社會各方面和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參與對文化事務的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就是企事業單位要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或事業法人,獨立承擔經濟、法律或刑事、民事責任,依法運營。這就要求在宏觀上明確各自的社會職能、法律地位、運作規則、權責關係。

  二是在微觀層面上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無論文化企業還是文化事業單位,都是具體承擔文化創造、生産、經營和服務的實體,必須改變體制不順、機制不靈、管理不善的現狀,通過改革創新,形成富有效率、充滿活力,人人奮發向上的生産、經營、服務機制。

  三是在市場層面上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文化資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改革政府包辦文化的狀況;文化産品的社會效益也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文化産業的投融資主要依靠市場來吸引;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在國際層面上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文化走出去既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需要,也是開拓文化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關鍵是要改革、重構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體制機制,主要通過市場主體、市場渠道、市場競爭和名牌文化産品、超越他人的文化服務實現走出去,讓中華文化傳遍世界。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