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增強職業技能是實現脫貧增收的重要手段

2018-10-14 10:5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五年來,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貧困地區農民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貧困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決勝階段,但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仍然是脫貧攻堅的短板。這些區域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究其根源,在於文盲或半文盲比率較高、生産技能欠缺、就業觀念落後、自我增收能力弱,職業技能欠缺或者職業技能單一已經成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關鍵瓶頸。要實現脫貧增收,達到穩定脫貧,必須緊緊抓住職業技能欠缺這個脫貧增收的“瓶口”,增強其自我增收能力。要激發貧困群眾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熱情,增強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要通過學校、社會、企業等對貧困群眾進行全方位的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實現一家一人或多人就業,實行生産獎補、勞務補助等,以此實現家庭增收和穩定脫貧。

  要樹立“抓職業技能教育就是抓脫貧,就是抓發展”的思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發展教育脫貧一批”,這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式。近年來,我國著力加強中職院校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堅持就業為導向,增加中等職業學校數量,擴大招生規模,實現初高中未就業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使每一個年輕人都有一技之長,掌握一項安身立命的本領;著力加強中職院校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教育教材編訂,適時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增強其現實銜接性;著力加強林果園藝業、畜牧養殖業、美容美發、農業種植、汽車維修、導遊、資訊技術、民族手工藝、民族樂器製作等專業技能的教學,為脫貧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穩定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要培訓下鄉、技能到戶,著力提高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在貧困地區特別是連片深度貧困地區,通過集中培訓、村民夜校等多種途徑,加強農村貧困群眾職業技能,增強自我脫貧增收能力。近年來,我國加強精準扶貧脫貧職業技能培訓的頂層設計,將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變為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的“造血式”扶貧,對深度貧困和連片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採取職業技能集中教育和培訓;利用村民夜校培養貧困群眾掌握實用技術,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為拓寬就業領域和就業範圍提供保障;促進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鼓勵和支援農村富餘勞動力去城鎮或其他省市就業創業,增強脫貧增收本領,真正實現“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要發揮企業帶動作用,引導企業開展崗前培訓和訂單定向技能培訓,切實增強農牧民職業技能。結合基層縣鄉自身實際,採取落戶企業輔導、工人到府指導等舉措,圍繞各村實際情況精準施策,推動農民掌握至少一項職業技能。在村中建村鎮糕點作坊、蔬菜店、服裝廠、刺繡加工店、水果深加工流水線、牛羊養殖場等,使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婦女就近就地就業,增強農牧民職業技能,聚力農牧民脫貧增收。

  要加大力度推動農牧區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增強勞務人員就業競爭力。貧困地區特別是連片貧困地區,大多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勞務輸出成為貧困地區農牧民增加經濟收入,加快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基於貧困地區輸出勞動人員受教育程度低、職業技能差的現實,職業技能培訓成為推動貧困地區勞務輸出從量到質轉變的助推器。要針對貧困地區輸出勞務人員的實際情況,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職業技能特別是實用技能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實現脫貧增收。

  授之以魚,三餐之需;授之以漁,終生之用。對於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區貧困群眾,要穩定脫貧增收,一定要找準脫貧攻堅的“金鑰匙”,探索更多更為有效的辦法,著眼于學校職業技能教育、群眾職業技能培訓、企業産業扶貧、勞務輸出技能培訓等,推動就業能力提升,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徹底拔掉窮根,實現脫貧增收。

  (作者:劉蘆梅 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