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風從海上來】北海:“向海經濟”打造開放新高地 譜海上絲路新篇章

2018-10-11 13:20: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北海,是南珠之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通往東盟的海上橋頭堡,是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建設的新高地。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首站到北海,要求北海打造好向海經濟,寫好新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為北海的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

  如今,北海正以全新的姿態揚帆啟航,結合自身優勢,調整戰略佈局,海絲路文化、向海經濟、生態宜居的獨特魅力,成為新時代下北海發展的靚麗名片。

  打造好“向海經濟”:形成産業集群 借港遠銷東南亞

  近年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廣西北海市致力於發展臨港經濟,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和區位優勢,以港口為依託建立起電子資訊、新材料、石油化工等多位一體現代産業格局,走出了一條開放、創新的“向海經濟”發展之路。隨著開放水準的提升,北海港口的國際航線日益密集,貿易量越來越大,依託港口和臨港産業集群的“向海經濟”發展正如火如荼。

  北海港總經理助理李浦業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介紹:“鐵山港目前只開發了十分之一,潛力非常大,分三期實施建設深水碼頭工程,建設泊位20個,設計綜合通過能力8800萬噸。鐵山港承擔著對東盟貿易的功能性作用,優勢明,較泛珠三角其他城市,離東南亞最近,人工費作業費相對較低,歡迎更多的企業來北海投資。”

  據記者了解,鐵山港用五年的時間就達到廣西其他港口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取得的吞吐量成績。7#-20#泊位碼頭工程按計劃推進,全部建成後,鐵山港將向億噸現代化大港的目標邁進堅實的一步。

  突出的區位優勢,潛力巨大的鐵山港,確實為更多企業創造了遠銷東南亞的有利條件。記者走訪北海市工業園區,無數電子産品走出鐵山港,成為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全球每生産三台螢幕,就有一台産自我們這裡!”位於北海工業園區的中電産業園內,全球最大的液晶螢幕生産企業冠捷顯示科技北海基地一片繁忙,流水線上的螢幕正在進行組裝、檢驗和包裝,隨即發往東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年,全球螢幕需求量總體下降,但“北海冠捷”因技術更新快,産量不降反升,2016年僅出口就達到300萬台,其中約六成銷往東盟。

  這樣的企業在北海不止一家,優越的産業政策和扶持措施使得北海形成了工業産業聚合。近年來,北海發揮比較優勢,堅持高標準産業規劃,緊抓國家賦予的戰略機遇,園區經濟蓬勃發展。

  深化文旅融合 煥發海絲路文化新風采

  去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察調研,首站來到了北海市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10月9日,“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泛珠三角區域集中採訪活動走進這裡,青銅器、陶器、水晶瑪瑙、琥珀松石……眼前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生動展現了漢代合浦地區漢越文化走向融合統一的歷程,也見證了北部灣地區與域外開展商貿、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

  “合浦雖是廣西北海的一個縣,可作為漢代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出土文物分佈最集中、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館長廉世明介紹,博物館內文物520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177件,三級文物289件,多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地中海地區,還有多件文物是國內甚至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久久凝視著一件波斯陶壺,它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波斯陶壺,也是唯一一件東漢時期的波斯陶壺。它比揚州出土的隋代波斯陶壺還早500年左右,是漢王朝與波斯帝國交往的重要物證。在北海合浦追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足跡,早在漢代,合浦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和樞紐。

  北海的城市血脈裏,一直有對外開放的基因,北海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富有特色。北海市委書記王乃學表示:“北海正進一步挖掘保護、開發利用,深化文化與旅遊等方面的融合,讓海絲路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發揮生態魅力:“綠水青山、碧海銀灘”成亮麗名片

  北海有3000余畝紅樹林鄰近市區,全國罕見,是動物的天堂,生態的屏障……天然氧吧“醉”了我們這群遠道而來的記者。

  密密匝匝的紅樹林鋪成了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遠處的樹冠上,幾十隻白鷺不時騰起;近處的灘塗裏,招潮蟹和跳跳魚歡快地躍動……“空氣好、景色美、環境舒適。”正在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木棧道上散步的一位遊客稱讚,如果説北海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金海灣就是最佳去處。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近年來北海市開展紅樹林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使紅樹林的總面積由2002年的3120公頃增加至目前的5000多公頃,增長約65%。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是北海市堅持“環保先行”的縮影。

  近日,北海的“布氏鯨”也是火遍全國。9月25日,三頭布氏鯨在廣西北海潿洲島海域游動的視頻刷屏朋友圈。這是今年繼2月-4月在潿洲島海域發現多頭鯨魚活動後的再次發現,是北海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成效的例證。

  記者通過走訪看到,優質的生態環境使得北海旅遊業發展漸入佳境,“候鳥老人”不斷涌入,旅遊景區也人頭攢動。北海市委書記王乃學對記者表示:“生態就是北海的生命,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越的自然稟賦,是北海最亮麗的名片,也是北海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財富。”

  北海城市血脈裏早已根植開放基因,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改革開放40年來,“珠城”北海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乘風破浪、千帆競發,為振興廣西、服務區域經濟、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新時代力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宋雅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