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13篇重磅文章 解析實踐中産生的新思想

2018-10-11 13:0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近期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推出“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專欄,已刊發13篇重磅文章。

  習近平強調:“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句話道盡思想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樣來源於實踐,是對實踐的認識深化和方法總結,反過來又指導新時代中國的一系列改革創新,同時,又在不斷解決現實問題中調整、完善。

  40年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成為中國共識,形成了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其實是找回了中共當年革命成功的重要經驗。40年後,《人民日報》推出“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專欄,再次強調新思想的實踐導向,這背後的深意不可不察。

  “金臺新聲”今天整理了該專欄已刊發的13篇文章和“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系列報道啟示錄,分享給大家學習。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過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但也面臨嚴峻的國內外挑戰。

  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人民日報這個重磅專欄首篇刊發《總書記發出深化改革動員令》,大有深意。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也是習近平6年前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外出調研的第一站。記者採訪了當時與習近平有過接觸交談的5個人,他們的回憶串起了整篇文章。圍繞一個主題,就是改革開放。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汪曉東、張 煒、趙丹彤、呂紹剛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9月16日,專欄第二篇《習近平叮囑我們護好綠水青山》選在了浙江安吉,習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間,分別於2003年、2005年在此進行調研,既然欄目是“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這一新思想已經呼之欲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發展理念,就是習近平在安吉調研時首次提出的。人民日報記者採訪了當地的多名幹部群眾,詳細講述了“兩山論”的起源。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辛本健、顧春、王洲、柴逸扉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9月17日,第三篇《習近平幫我們挖“窮根”》講的是同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脫貧攻堅。人民日報記者採訪了習近平主政寧德期間,擔任縣、鄉、村一級的領導和普通村民,深情講述了習近平的扶貧情結,和當年的諸多細節。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魏賀、李翔 、鄭娜、趙鵬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9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四篇文章《總書記為長江生態畫“紅線”》。雖然選擇“重慶篇”,聚焦的卻是整個長江生態,而這也是繼第二篇《習近平叮囑我們護好綠水青山》後,又一篇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文章,也足以看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王斌來、張音、許晴、蔣雲龍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年來,在他的親自謀劃和推動下,“一帶一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世紀工程造福各國人民的願景正在變成現實。人民日報記者最近重訪哈薩克和印尼,記錄“一帶一路”建設進展,感受共贏發展的時代脈動。

  9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五篇文章《習主席是“一帶一路”偉大築夢者》。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馬小寧、管克江、謝亞宏、趙益普等共同采寫的文章。

  9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六篇文章,標題為《習近平帶著我們“馬上就辦”》,講述習近平任福州市委書記時的工作作風,推薦給大家學習。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魏賀、李翔 、鄭娜、趙鵬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9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七篇文章《總書記要我們對標焦裕祿》。習近平許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焦裕祿,對焦裕祿精神高度肯定:焦裕祿同志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桿;見賢思齊,總是把他作為一個榜樣,對照自己。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曹樹林、馬躍峰、董絲雨、左怡兵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2014年,福建古田,在這樣一個曾確立建黨建軍原則、奠基軍隊政治工作地方,習近平親自提議在此開會談一談全軍政治工作,為什麼?

  習近平給出的答案是,要讓大家深入思考我們當初是從哪出發的、為什麼出發的,接受思想洗禮,以利於更好前進。

  9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八篇文章《習近平帶領人民軍隊從古田再出發》,我們一起學習。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倪光輝、魏賀、李翔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海南省30歲的生日。

  在39年前的1979年1月,習近平還是清華大學的學生,就利用寒假時間到過海南。當時的海南,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封閉海島,當年建設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發建設海南的沖天幹勁,給年輕的習近平留下深刻印象。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這次大會決定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代表黨中央向海南送上了30歲生日的深情祝福。

  10月3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九篇文章《總書記心裏裝著咱老鄉》,讓我們一起學習總書記如何帶領老鄉奔小康。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許正中、辛本健、丁汀、王玉琳、宋宇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河北正定,習近平曾説這裡“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習近平回憶自己在正定工作的經歷、感悟、收穫時説:“我當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較貧困、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比較落後的情形,心裏很著急,的確有一股激情、一種志向,想儘快改變這種面貌。”

  “我在正定時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得扛著自行車走。雖然辛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幹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

  “縣委書記這個崗位很重要,官不大,責任不小、壓力不小,這個官不好當……”

  10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十篇文章《習近平一直惦記著俺們村》。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魏賀、李翔、鄺西曦、張志鋒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裡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在十八洞村,總書記還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10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十一篇文章《總書記帶領我們“精準脫貧”》,推薦給大家閱讀學習。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汪曉東、張煒、顏珂、趙丹彤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都是因為總書記親自推動的閩寧協作,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海國寶感慨萬千。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寧夏,調研對口幫扶工作,創造了東西部協作發展的嶄新模式。

  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打心眼兒裏感到高興”。他説:“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10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十二篇文章《總書記始終關心“閩寧協作”》,供大家閱讀學習。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張煒、朱磊、董絲雨、宋靜思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後,“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世界熱詞。

  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日本核物理學教授谷畑勇夫清晰感受到中國向世界傳遞的清晰明確的信號。5年多來,谷畑勇夫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命運共同體”的表述,也贊同中國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務實行動。

  2015年9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第一次感受到這一理念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今年在博鰲,有一場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分論壇,潘基文率先發言,盛讚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擘畫了亞洲乃至世界發展的光明未來”。

  10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繼續推出專欄第十三篇文章《習近平致力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我們一起學習。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杜尚澤、宋宇、曲頌等共同采寫的這篇文章。

  9月中旬以來,人民日報在頭版推出“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系列報道,通過記者實地走訪,從貧困山村到繁華城市,從黃土高原到山水江南,從國內到國外,努力探尋新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實踐軌跡。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論只有來源於實踐、作用於實踐,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本報記者在採訪中,處處都能感受到新思想豐厚的實踐基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到科學理論帶來的巨變、煥發的偉力!

  點開下圖,即可閱讀汪曉東、張煒、孔祥武、郭舒然等共同采寫的“新思想從實踐中産生”系列報道啟示錄。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