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銳評】人民的信仰,國家的力量

2018-10-05 09:16: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字號

  本週中國進入到國慶七天長假模式,人們奔赴各地,在城市、鄉村、風景名勝地,包括境外旅遊熱點地區,用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歡度國家節慶。

  據官方統計,僅10月1日當天,中國各地就接待遊客1.22億人次,旅遊收入1030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7%以上。這一數字為近期所謂的“中國消費降級論”打了個問號。

  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影響,最近中國經濟平穩運作難度加大。官方對此並沒有否認,但也強調,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的節慶消費水準,也是對自己、對國家信心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這些年,中國曾多次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也經常被西方預言家們唱衰,但每次都挺了過來,而且發展得比以前更好。外界常常關注中國經濟的表像,很少研究中國人身上那種創造、奮鬥、團結和夢想的精神。這四種精神為中國注入了活力。

  中國領導人認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這是中國戰勝困難、迎接挑戰、創造輝煌的巨大優勢。這種優勢並沒有被過度張揚,但反映在人們的日常中。比如,大到探索航太事業的“航太英雄”團隊,長期默默攻克天文難題的“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小到一生都在獨守海島的平民、以及每天奔波在路上的快遞小哥等。數以億計的勞動者一直在用勤勞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幫助他人,做最好的自己。他們既有家國天下、修齊治平的愛國情懷,也有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奮鬥志向。

  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基因,從來沒有中斷過。作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今天的中華文明仍然有著旺盛的活力。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觀,築就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普通老百姓日常尊崇的行為準則。這也是外界認識中國文化的鑰匙之一。

  雖然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中國人對民族歷史總是有深刻的記憶。歷史上,中華民族不乏有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時期,但每次總能浴火重生,如鳳凰涅槃再開闢一片新天地。這源自他們身上有一種打不垮、壓不怕,在壓力和挫折面前越戰越勇的精神。遠有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強對國家的侵略和瓜分,近有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的威脅遏制,但這些都無法阻擋中國人前進的步伐。同時,中國人更堅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千百年來,他們不斷地繼承傳統、吸收外來文明、善於豐富自己、保持創新發展。這些年,它向世界倡導交流互鑒、相容並蓄的“絲路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就是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精神的時代表達。

  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常常看不懂、甚至誤讀中國,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沒有理想。其實不然。追求“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境界,但中國人更願意從歷史和現實中找到不足,確定目標,努力踐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人生哲學。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努力創造、努力奮鬥、團結進取,敢為天下先,在這過程中更尊崇“和氣致祥”“和則兩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身上這種“順大勢、行大道、講大義”的追求,正匯聚成為國家的力量,使中國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裏始終成為維護和平、保持穩定、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