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向祖國和人民獻上最真誠的祝福

2019-10-03 11:2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向祖國和人民獻上最真誠的祝福——記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 中華兒女》主創團隊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振奮人心的旋律響起,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 中華兒女》拉開帷幕。

  七十載滄桑巨變,七十載壯麗征程,幻化成歌、舞、詩、光、影、戲,譜寫祝福祖國的詩篇,繪就致敬人民的畫卷,唱響新時代的壯歌。

  整個文藝界的一場大考

  2019年,新中國迎來七十華誕。“今天的我們該如何抒寫奮鬥的史詩、闡釋復興的偉力?如何讓大眾熟悉的歷史、對國家的認知在120分鐘裏同頻共振?這是主創團隊面對的最大挑戰,也是整個文藝界的一場大考。”《奮鬥吧 中華兒女》文學總撰稿朱海説。

  時間緊,任務重。2018年10月創作啟動;2019年3月,文學組、音樂組等開始策劃初步方案;4月,主創團隊奔赴全國各地采風,拿出修改方案並反覆論證;6月,各篇章落實節目細節;6月底,在模擬舞臺全面進入排練;9月,各工種進入人民大會堂合排,不斷磨合,直至正式與全國觀眾見面。《奮鬥吧 中華兒女》總導演楊笑陽回憶歷時一年的創作歷程,感慨地説:“舞臺不是我們的練兵場,而是我們的戰場”。

  史詩該從哪講起?經過討論,主創認為講新中國的歷史,要從中國共産黨成立講起,才足以表達新中國何以建立、共産黨人初心何來,才能讓人更深刻理解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之路。

  如何展現中國現當代史?沒有什麼比奮鬥更能凝心聚力。“奮鬥是創作主題,人民是表現主體。”楊笑陽説,“我們努力賦予《奮鬥吧 中華兒女》新時代的藝術美,調動各種舞臺手段創新表達,使其更符合當今的審美習慣。”

  藝術之根深扎人民生活

  大文化、大情感、大舞臺,對主創團隊的每一員都是壓力。“這次創作既要對標《東方紅》等經典,也要致敬革命前輩、藝術前輩。從創作、製作到舞臺呈現,從詞曲、演唱、演奏、編排到服裝、化粧、道具……各流程和門類都要求極高。”音樂總監舒楠説。

  音樂舞蹈史詩的藝術綜合性決定了創作的複雜性,音樂要和表演結合,樂隊要和演員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個個出彩。四個篇章的音樂從一大批歌曲中甄選,體量遠遠超過此前的三部音樂舞蹈史詩。“新創歌曲和重新演繹的歌曲最考驗真本事。思想性、藝術性、政治性的標準不能降低,必須能夠在這個舞臺‘立住’。”舒楠説。

  新創歌曲《我的綠水青山》《奮鬥吧 中華兒女》等,生動描繪了新時代的新氣象,情感濃厚,富於感染力;重新演繹的歌曲《天耀中華》等內涵更豐富也更具時代氣息。“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多位藝術家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使藝術家們深受鼓舞。巨變來自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藝術靈感和創作熱情汩汩而出。

  會議室的燈光長明,排練廳裏音樂不息。數不清有多少次,舞美孫天衛,視頻呂大慶,文學組的王曉嶺、趙大鳴,音樂組的趙麟,顧問印青、關俠,戲劇組的馮俐,四個篇章導演等核心主創聚在一起開會。一次次討論,一次次修改,反覆斟酌,不斷完善。

  以奮鬥精神攀登藝術高峰

  “創作最初,我們就確立了以音樂舞蹈史詩來架構這一恢弘題材,以文藝工作者最大的真誠歌唱祖國、禮讚人民。”最讓楊笑陽感動的是,“每個人都拼盡全力,要拿出真誠、真實的藝術精品”。

  這種“真”,既是目標,也是挑戰。

  人民大會堂的舞臺氣勢宏大,大會堂自身對音樂有擴散效應,合唱團分立兩側,給聲場配合帶來很大難度。150人的樂隊來自3個樂團,400位合唱演員來自7支合唱團,通過不斷練習磨合達到和諧效果。指揮陳燮陽回憶,“樂隊一連演奏兩個小時,沒有中場休息,很多樂手拉到最後手都抬不起來了。有時下午練一遍,晚上又一遍。有一次晚上11點開始聯排,結束時已是子夜1點。”

  眾多演員中,有八十高齡的指揮家陳燮陽、主持人陳鐸,也有七八歲的北京小學生。不論年齡大小、不論來自哪,演員們沒有遲到早退,沒有怨言懈怠,更沒有論資格講條件,出活出彩沒有一點含糊。正如指揮李心草所説,“每個人都有極限,但心裏有著同樣強烈的責任感,互相鼓勵著就獲得了力量。”

  “奮鬥是創作主題,更是我們的創作追求。《奮鬥吧 中華兒女》是一部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之作,更是體現全國文藝工作者奮鬥精神的作品。”楊笑陽説。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創造,崇高事業激發崇高感情。《奮鬥吧 中華兒女》主創團隊以真誠的祝福獻給祖國和人民,以奮鬥的精神向著藝術高峰攀登。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