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過一個有文化味兒的國慶假期

2018-10-03 11:1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歡樂祥和過佳節】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國慶長假,各有各的過法。有的舉家出遊,享受異域風情;有的在家休息,泡一杯茶,看幾本書,安享歲月靜好。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體驗不同的文化,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選擇。

  10月1日一早,觀看展覽的人群便在中國美術館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國慶的前一天,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中國美術館主辦、湖北美術館承辦的“從長江走來——湖北優秀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共展出近百年來湖北省國、油、版、雕、水彩等領域100多位藝術家的117件精品力作。

  展廳內人頭攢動,有的駐足凝神欣賞,有的舉起手機拍照,有的邊看作品邊小聲進行交流。“這幅畫描繪了一個學生文藝宣傳隊走向街頭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的情景。”在唐一禾的油畫《七七的號角》前,一對年輕父母指著作品給孩子介紹。隨後,他們又來到湯文選的中國畫《婆媳上冬學》前,這幅畫以20世紀50年代的掃盲教育為背景,畫面表現的是婆媳二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傍晚相互攙扶趕去學文化。孩子的父親夏航生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來自北京昌平,假期帶著孩子看看展覽、逛逛書店。“這些美術作品既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讓孩子看看,可以增強藝術修養,增加歷史知識。”夏航生説。

  在位於北京豐臺的園博園內,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也拉開了帷幕。“我是中國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紅萬紫隨風去,唯有玉壺照冰心。”10月1日上午,一曲由700多名中小學生共同合唱的戲歌《我是中國人》拉開了戲曲文化周的大幕。

  作為“十一”黃金周的品牌文化活動,戲曲文化周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專業性,還體現著群眾性和參與性。活動準備了許多互動體驗環節,如臉譜彩繪、戲裝體驗、戲曲印象照片列印、戲影彩貼等,遊客可以近距離感受深厚的國粹意蘊,了解多彩的傳統文化。

  進入園博園,婉轉悠揚的戲曲聲立刻迴響耳畔。從10月1日至7日,戲曲花車巡遊表演、戲曲科幻秀、戲曲藝術匯、京劇票友大賽、園博傳統音樂演出等活動將依次展開。不同於以往“古裝扮相、哼哼哈哈、一桌兩椅”的傳統戲曲呈現形式,本次戲曲文化周充滿了現代感和科技范兒。比如,花車遊行中穿插著大型戲曲機甲和戲曲機械人偶。科幻機甲參水猿變身為關羽,還有兩台機甲幻化成張飛與趙雲,並伴有七組有項羽、武松、魯智深、岳飛、包拯、呂布及唐明皇角色戲曲造型的機器人。它們與兩台“高大威猛”的戲曲機器人偶——鍾馗與楊戩,組建成“戲曲機甲戰隊”,形成一道“戲曲+科技”相融合的風景線。

  貫穿整個戲曲文化周的戲曲科技秀《夢回牡丹亭》是一大亮點。據介紹,《夢回牡丹亭》利用全息成像、智慧人機互動等技術手段,通過“聲”“形”“意”美術呈現與動線設計,再配以表演,最後呈現出的是一部動態沉浸式的視覺觀賞秀。這場戲曲科技秀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的興趣。來自北京房山的初二學生高雨岑説,以前對戲曲不太感興趣,覺得太老套,沒想到還可以用這麼新穎的方式呈現。“戲曲藝術不能只是舞臺上的表演,還要走下‘神壇’,走向老百姓,只有這樣才能煥發活力。這次戲曲文化周對此進行了大膽嘗試。”2018年中國戲曲文化周總導演翟健新説。

  除了北京,全國其他很多地方的國慶假期活動也帶有濃濃的文化味兒。在“越劇之鄉”浙江嵊州,國慶第一天,嵊州城南小學的老師們就帶著學生到艇湖城市公園共度節日。在老師的帶領下,城南小學的學生們用越劇吟唱一首首唐詩,引來眾多遊園的客人駐足觀看,並獲得陣陣掌聲。公園內的逸少橋邊,小朋友們用畫筆描繪著美麗剡溪的優美景色,感受唐詩之路的古韻。當天,嵊州谷來鎮上顯潭村也迎來了該村文化禮堂建成後的首場文化惠民演出,村民一早就齊聚在文化禮堂,欣賞家門口的精神大餐、文化盛宴。他們説:“這麼多年來,好久沒有像今天這麼熱鬧了!”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03日 02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