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豐收的喜悅充盈每一張笑臉

2018-09-21 13:42:00
來源:紅網
字號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每年農曆秋分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這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要事,是一件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更是一件蘊涵著人民情懷的好事。自此,勤勞勇敢的9億中國農民有了屬於自己的節日!讓我們為五穀豐登歡呼,為國泰民安自豪!

  改革激情浩蕩,歷史滾滾向前。今天,全國各族各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正鉚足幹勁,向著“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闊步邁進,在這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順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新期待,也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薄力量。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個方面對於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樹立起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的強大信心。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在精神層面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和信心。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一個屬於自己的節日,讓農民在慶祝節日中感受重視、找到樂趣、彰顯價值,既可以增強廣大農民紮根大地、振興鄉村建設的熱情和信心,也能夠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這是對廣大農民勞動價值的褒揚和肯定,也是對億萬農民勞動貢獻的激勵。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弘揚中華農業文明,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我國雖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今天,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也正被逐漸風化。為此,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情,就成為華夏文明的迫切工程。當前全國各地各類民俗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大量涌現,像中國關東民俗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以及一些地方自發建起的鄉村記憶博物館、村史館等,都是銘刻在我們身邊的時代記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更是為傳承農耕文明樹立起了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匯聚起人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託,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將中華農耕文明發揚光大!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了,華夏同樂,民族同慶,全國各地也將舉行具有濃重地方特色的慶祝活動,讓我們在載歌載舞中深刻領會“豐收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深刻內涵,並一同祈願祖國風調雨順、繁榮富強,讓豐收的喜悅年年都充盈起每一張燦爛的笑臉!

  文/李傳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