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浦東氣派,用文化滋養精氣神

2018-09-19 11:2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 劉坤 顏維琦

  一個人在短時間內取得可觀的財富,但文化水準和道德素養沒有跟上,往往被稱為暴發戶。當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屢屢創造新的中國高度時,暴發戶的隱憂時刻懸在浦東建設者的頭上。

  28年的實踐證明,浦東作為全國現代化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既有經濟發展的速度、城市建設的高度,也有文化發展的溫度。

  老廠新生,散發文化魅力

  走進黃浦江畔的船廠1862,斑駁的紅磚墻、佈滿鐵銹的蒸汽管道、裸露的橫樑立柱,不由讓人産生歷史的穿越感。

  這裡曾是中國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記錄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史。

  “2005年,上海船廠整體搬離浦東,靠近黃浦江的老廠房被保留下來,經過設計改造形成一個藝術和商業的綜合體。”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劉勇説。由老廠房改造而來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可容納800人聚會、觀演。舞臺背景採用玻璃隔聲門,打開之後奔流的黃浦江便映入眼簾,江上的汽笛聲倣如動聽的旋律。

  “今年5月開業後,我們引入了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精品演出,致力於將劇場打造成為一個先鋒時尚的文化藝術新地標。”保利尚悅灣(上海)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艷説。

  歷經百餘年的光影流轉,老船廠見證百年民族工業的蹣跚起步、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又在傳統與現代、經典與傳承、建築與藝術的碰撞下,成為文化界的新寵。

  百花齊放,迸發文化活力

  在閱文集團辦公室的陳列架上,整齊擺放著一排排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文學作品。《擇天記》《鬥破蒼穹》《花千骨》……這些出自閱文的作品不僅走到了老百姓的螢幕前,還漂洋過海走出了國門。

  閱文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吳文輝介紹:“閱文目前已上線英文翻譯作品150余部,累計用戶訪問量超1000萬。還向全球多個地區授權數字出版和實體圖書出版,涉及7個語種,20余家合作方,授權作品達300余部。”

  截至2017年年底,浦東文創産業GDP突破千億元大關,佔浦東新區GDP比重達10.9%,成為浦東的支柱型産業。

  “在我們創業之初,網路文學並不被看好,受眾面也較窄,但經過這十幾年發展,大量優秀作品頻現,讀者群快速增長,整個網路文學産業開始繁榮壯大。”吳文輝説,“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增長為文化産品消費提供了更好的經濟基礎,促使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優秀文化産品不斷涌現。”

  上海寬創國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東談起他在浦東創業的初心,“向世界展示和推廣中國文化、中國品牌”。如今企業已經成功舉辦多次國際級海內外文化展覽,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交往。

  “我2005年回國創業時,會展業國際化程度還不太高。改革開放不斷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把大展覽業、大文創業推向國外。”張東説,“浦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擁有良好的創業環境,為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服務到家,增強文化引力

  在浦東新區,許多社區都有一份功能表,寫著文化服務的活動內容、時間地點等資訊,社區居民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參加。功能表的發放者就是浦東新區轄區內1285個家門口服務站。

  浦東在全域範圍內探索利用新空間、新內容、新主體、新手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將高品質文化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每個服務站結合社區資源和特色,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

  在金橋碧雲國際社區家門口服務站一樓大廳,記者看到一塊醒目的公告牌,上面張貼著社區活動照片和近期活動的海報。書畫、茶道等活動安排分別用中英文介紹,一目了然。

  金橋碧雲國際社區是上海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際社區之一,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戶外籍家庭在此居住,佔社區居民的一半以上。社區活動室裏,不同膚色的人們聚在一起,學習書法、製作月餅、旗袍走秀,了解中國文化,融入社區生活。

  “這些活動在通過問卷和走訪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後制定,報名達到一定人數後就可以開班。”金橋鎮婦聯主席柳萍説。

  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表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是城市競爭的重要內容,也是品質民生的重要內容。今天的浦東新區文化事業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産業發展成績顯著,以文化不斷滋養城市氣質,使浦東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和地位更加顯著。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19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