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浦東改革新名詞

2018-09-17 13:4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9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考考你,浦東的最大特産是啥?

  三林的本幫菜、南匯的水蜜桃、高橋的松餅……

  都不是。

  其實,浦東最大的特産是制度創新。

  創新有很多種——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但是,最重要的創新,可能是制度創新。

  俗話説得好,思路決定出路。沒有基本的制度創新,很多管理和技術創新很可能出不來。

  從開發辦到管委會再到新區政府,從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再到第一個自貿區,在浦東這片改革熱土上,誕生了許多制度創新。看一看你所在的區域,用到了哪幾個?

  1、政府向自己動刀

  改革名詞:“小政府大社會”

  改革語錄:“戴著鋼盔也要頂住”

  改革紅利:在人們還習慣於“一個行業就有一個政府部門管理”的上世紀90年代初,新成立的浦東新區只有10個職能部門,800名機關人員編制。其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事務的增加,浦東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也經歷了調整,但仍是上海委辦局最少的區。

  改革名詞:市場監管“三合一”

  改革語錄:“三個大蓋帽”成了“一個大蓋帽”

  改革紅利:2014年年初,浦東將區內的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大市場監管力量“三合一”,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的市場監管局。以前到一個商場,工商部門檢查營業執照,質監部門檢查電梯設備,食藥監檢查食品安全等,商場要接受三次檢查。如今簡化為一輛車,只需跑一趟。這項改革倒逼基層執法人員互相學習業務,既減輕了企業負擔,又提高了監管效能。

  2、給市場主體鬆綁

  改革名詞:負面清單

  改革語錄:“法無禁止即可為”

  改革紅利:上海自貿區成立後,拿出了中國第一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對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將外商投資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負面清單的長度從2013年的190條縮減到2018年的48條。從“正面清單”到“負面清單”,代表著政府管理方法和思維的巨大變化:限制自己的權力,讓市場和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之後,國家又出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

  改革名詞: 證照分離

  改革語錄:“用‘減證’帶動‘簡政’”

  改革紅利:“負面清單”解決了企業準入的問題,然而從企業設立到實際運營,中間還需要相應的許可證。瞄準企業辦證多、辦證難的問題,浦東新區在全國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在建築、食品、醫療健康等企業關注度較高的領域,用“照後減證”的方式,破解企業“準入不準營”的難題。

  3、為創新創業加油

  改革名詞:商事登記

  改革語錄:“一天就能完成企業註冊登記”

  改革紅利:“先證後照”改“先照後證”、註冊資本實繳改認繳、企業年檢改年報公示……起源於浦東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早已在全國複製推廣。在不需要核名的情況下,企業註冊登記當天就能辦結。問問你身邊創業的小夥伴,有多少人的公司是通過這項改革辦成的?

  改革名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

  改革語錄:“自主創新才是真正的藥神”

  改革紅利:你可知道,從新藥研發、審批到最後上市,中間要經歷怎樣的長跑?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創新藥企,因為無力自建廠房,只好把研發成果當“青苗”轉讓給別人。浦東在全國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打破了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産許可相“捆綁”的模式,通過生物醫藥的生産外包,讓更多的創新型藥企能夠脫穎而出。

  4、讓貨流錢流更暢

  改革名詞:所有關檢新政

  改革語錄:“通關時間精確到分來計算”

  改革紅利:先進區後報關、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空檢海放、邊檢邊放……上海自貿區成立後,在浦東的主要口岸上推行了所有關檢新政,大大降低了貨物通關的成本、縮短了貨物通關的時間。你愛吃的智利車厘子、愛買的國外潮牌服飾,都是走這個通道進來的。

  改革名詞:自由貿易賬戶體系

  改革語錄:“到境外借到了更便宜的錢”

  改革紅利:自由貿易賬戶是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基礎設施。不少企業通過自貿賬戶,在境外融到了更便宜的資金。黃金國際板等金融創新,也依託自貿賬戶提供服務。自貿賬戶搭建的“電子圍網”,讓監管部門有能力對跨境資金流動進行實時監測,想通過自貿區從事“洗錢”等非法活動基本是不可能的。

  5、引中外人士點讚

  改革名詞:窗口無否決權

  改革語錄:“只説Yes不説No”

  改革紅利:“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曾是政府服務窗口被抱怨最多的“三難”問題。經過多輪行政審批改革,前兩個問題已有明顯改善,但“事難辦”的矛盾依然突出,窗口人員一句輕飄飄的“不行”,不知讓多少人的創業夢戛然而止,又讓多少人奔波在反覆補材料的路上。“只説Yes不説No”,就是要求一線窗口做到不設障礙設路標、不打回票打清單、不給否決給路徑。

  改革名詞:直接申請“中國綠卡”

  改革語錄:“10萬‘老外’有了第二個家”

  改革紅利:頒出全國首張由自貿區管委會推薦申辦的永久居留身份證(中國綠卡)、全國首張本科學歷的外國留學生工作許可證,明確持“中國綠卡”外籍高層次人才創辦科技企業,享受國民待遇。浦東的一系列人才新政,讓聚集於此的近10萬外籍人士感慨:“這裡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