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興盛

2018-08-30 15:4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興盛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富有時代性、原創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論觀點。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興文化”作出重要闡釋。這些重要論述,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提出是重大理論突破。黨的十九大明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增強“四個自信”,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地位和作用認識的極大深化,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文化自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的文明內涵和價值底蘊,成為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經驗和歷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層次得到總結和提升,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將極大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尤其是在價值觀念分化多元、意識形態鬥爭複雜尖銳的時代大環境下,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事關道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新時代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鍥而不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就要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國實踐為立足點,克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以偉大理論指導偉大實踐,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同時,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廣泛運用多媒體和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更加生動鮮活,使馬克思主義借助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出書本、走向人民群眾。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些論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的文化自覺以及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今天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我們要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立足時代要求的基礎上,融通傳統文化與當代實踐,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風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彰顯出更加磅薄的精神力量,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精神支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內在要求。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團結奮鬥的過程。凝聚最廣大人民形成奮鬥合力,需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可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廣泛的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要更加自覺地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目標出發,把“培育什麼樣的價值觀”同“培養什麼樣的人”緊密結合起來,使抽象的價值原則與具體的生活實踐、人格養成相結合,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全面提高全社會思想道德水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在反映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最關鍵的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只有在感情上真摯地熱愛人民,文藝工作者才能紮根人民和生活,創造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偉大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天職,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以真善美的文藝力量觀照社會現實,鼓舞人民前進。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開創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局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關鍵在黨。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敢於在意識形態領域亮劍,發揚鬥爭精神,始終站在意識形態鬥爭第一線,支援正確思想言論,抵制錯誤思潮。加強陣地意識,抓好陣地建設和管理,全面改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環境。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要堅決打贏網路意識形態鬥爭,鞏固壯大網際網路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確保網際網路可管可控。同時,要做好對外宣傳和傳播工作,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傳播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改革開放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援。 (執筆:曹潤青)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