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年輕幹部要做奮鬥在前的“奔跑者”

2018-09-13 13:21:00
來源:荔枝網
字號

  特約評論員/曾俊嘉

  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是關係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任務。現實中,一些年輕幹部卻有坐等提拔的想法,不僅影響自身能力素質提升,更影響事業長遠發展,坐等提拔的想法不該有,也不能有。

  黨的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年輕幹部是重要的有生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幹部,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鍊年輕幹部,源源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幹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優秀年輕幹部既要數量充足,又要品質優良。然而,一些地方在落實上變了味兒,選拔年輕幹部簡化為“唯齡論”,形成錯誤的幹部培養和隊伍建設導向。“上樑不正”,“下樑”的一些年輕幹部心思也歪了,一些年輕幹部“恃齡而驕”,以年輕唯榮,坐等提拔的不良風氣應當高度警惕。

  堅持“育在用前”,時刻抓好培養鍛鍊工作。年輕幹部一般受過高等教育,專業知識紮實,富有朝氣的他們更是拼勁十足,勇於創新,但個別人在黨性修養上底子薄,理想信念不堅定,加上基層鍛鍊的缺乏,導致攻堅克難沒耐心,幹事創業怕吃苦,服務人民成空話。實踐證明,年輕幹部在基層一線和艱難困苦的地方多“墩墩苗”,能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然而,一些地方“拔苗助長”,以年齡優勢替代素質能力,出現許多“跳級”幹部,如中部地區一名25歲幹部被提拔為鎮長。“唯齡論”與年輕幹部的培養選拔背道而馳,甚至造成年輕幹部“燒苗”,滋生了心理上的年輕優勢,沉溺于“到點提拔”“坐等提拔”,實際上阻礙了自身健康成長。

  大膽地用不是“一刀切”,而是“沙裏淘金”式精準地用。少數優秀年輕幹部陷入坐等提拔的認識誤區,與一些地方忽視幹部的發現和管理息息相關。平時不注重儲備和充實優秀年輕幹部隊伍,“臨陣磨槍者”不在少數,但年輕幹部稀缺的現實助長了年齡優越感,“不快也光”的效果讓單位樂於全盤接受。對此,應儘快摸清年輕幹部底數,從實際和長遠出發,不斷完善資訊庫,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年輕幹部隊伍。選拔年輕幹部是動態過程,而非一步到位,要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建立健全動態監管和競爭機制,形成重在平時、常抓不懈、優勝劣汰的年輕幹部培養鍛鍊新模式,能上能下讓優秀年輕幹部充分涌流。

  年輕幹部要摒棄守株待兔的“等閒”心態,爭做一馬當先的“接班人”。一些優秀年輕幹部坐等提拔,關鍵還是在於責任感的缺失,缺乏擔當。本應揮斥方遒,年少有為時卻甘願平凡,碌碌無為,進了後備幹部名單,奉行少做事、多栽花,以“太平官”謀求“盛仕”,實際上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36歲的楊光成出任雲南團省委書記,此後20多年一直原地打轉,這顆“希望之星”最終隕落,滑向腐敗深淵。

  提高年輕幹部責任心要去掉“特殊群體”標簽,擺正幹部心態,明確年輕是奮鬥擔當的資本。武漢市近年來大力推行“獅子型”幹部調研工作,不唯年齡、不唯資歷,為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搭臺,讓廣大幹部都有機會、有希望、有幹勁。做好“後浪型”幹部,年輕幹部既要虛心求教,向年長的“前浪”幹部學習經驗,增長才幹,更重要的是發揮領頭作用,引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力量擔當有為。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年輕幹部坐等提拔,最終都只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使命擔當向前奔跑,接力傳遞好黨和國家的事業火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