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青年才俊搭梯架橋(人民論壇)

2018-08-21 13:12:00
來源:人民日報-向賢彪
字號

  

  人才是幹事創業的關鍵資源。誰擁有潛能無限的人才隊伍,誰就擁有成就大業的鮮明優勢。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今天,人才的作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現實中,一名領軍人物可以引領一個新産業,增強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一名優秀領導幹部可以帶領一個地區改變面貌,開創百舸爭流、奮楫爭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意見》,把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定位為“關係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任務”。高瞻遠矚的判斷,促使我們進一步審視優秀年輕人才的價值意義。

  也許有人擔心,嫩竹做不了扁擔,嫩肩挑不起重擔。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陳毅提出了壯大新四軍的“人、槍、款”戰略思想,把培養幹部擺在武器、籌款之前。他堅決支援譚震林提出的儘快培養出100名連長、100名指導員,使一批年輕幹部走上連長、指導員崗位,有效解決了基層指揮骨幹嚴重缺乏的問題,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新四軍的戰鬥力。歷史上,青年才俊擔大任、成大業者不勝枚舉:馬克思29歲、恩格斯27歲寫作《共産黨宣言》,毛澤東25歲主辦《湘江評論》,周恩來29歲領導南昌起義……事實證明,只要有實踐機會、幹事舞臺、良好環境,年輕人照樣能擔當重任、取得成績。

  “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或許,年輕人才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有時難免走彎路、犯錯誤,但他們終將在歷練中走向成熟。關鍵是要多一些關心、耐心和信心,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和“老樹春深更著花”的胸懷,為他們的成長鋪路搭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把培養人才視為“科學生命的延續”,把學生超越自己當作最幸福的事情,帶出了300多名碩士博士,被稱為“人橋院士”“人梯院長”。領導者對待年輕幹部,都應有如此眼光與胸懷。

  “用人之道,當自其壯年心力精強時用之”。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是一項難度大、要求高的工作。人才不是花瓶,不是用來觀賞的;人才不是古董,不是放置愈久愈值錢。每個幹部都有自己成長成才的“黃金期”,且大多集中在年輕的時候。這個時期幹部的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活躍、創造力最旺盛。如果能用當其時、用當其位、用其所長,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凝聚幹事創業的正能量。如果錯過了幹部使用的黃金年齡,無疑是對幹部資源的極大浪費。

  成就偉大夢想,惟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術,努力為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這是時代呼喚,更是事業急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