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國優秀教師林崇德:“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

2018-09-10 13:5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題:全國優秀教師林崇德:“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

  邰思聰、魏夢佳

  “我的崗位,將堅守在三尺講臺旁,我的足跡,卻遍佈祖國的四面八方;我的兩鬢,會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卻千百倍千百倍地延長。”半個多世紀前,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曾寫下這樣的詩行,表達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珍惜和尊重。

  50多年來,他堅守“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的教育理念,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心理學領域人才,推動了我國教育改革及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其學生中,博士有88位,博士後10多位,49位學生成為教授、博導,許多人成為我國心理學學科的帶頭人。

  談起從教的初衷,林崇德説,他曾立志成為“當代詹天佑”,但在高中班主任的影響下,意識到做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加重要。

  於是,1960年,高考填報志願時,他在所有志願欄中全部填寫了師範類院校。最終,他被北京師範大學第一志願錄取,成為新中國首批心理學專業本科生,之後如願成為一名北師大心理學教師。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樂事。上了講臺,他就興奮,甚至“不講課就憋得慌,見不著學生就難受”。在他看來,“師愛”是師德的靈魂,“老師要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學生”,但這種愛也需“嚴慈相濟”。

  林崇德記得,他曾將一個學生的畢業論文打回去重改了20多遍。“我不後悔讓他晚畢業幾年,對於學生,我必須要負責任,一點細小問題都關乎學術品質,不能放任不管。”他説。

  在學生眼中,老師在學術上十分“嚴謹、規範”。林崇德的學生、北師大教授方曉義記得,為證明一個理論,老師帶著他們去北京各學校調研,“他説,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

  而在生活中,林崇德又如同慈父,關愛著學生的方方面面。“我記得林老師有一個學生得病入院,休學一年,林老師拿出自己的積蓄給這個學生看病,後來這個學生發展得很好,成為中國心理學界的長江學者。”方曉義説。

  林崇德的學生、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陳英和認為,老師對教育有著很深的情懷,“不僅在學術上執著,還操心我們的收入,想著如何為我們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甚至連結婚生子問題他都關心。”

  除教學外,多年來,林崇德還圍繞兒童青少年認知能力發展,開展了大量有關中小學生智慧促進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思維(認知)結構理論,在國內外學術界産生了較大反響。

  同時,他還組織全國400多名心理學家主編了630多萬字的《心理學大辭典》;組織全國從事臨床、醫療、教育、管理、工程等應用心理學研究的專家耗時8年編寫了12本應用心理學教材;組織專家翻譯800多萬字的《兒童心理學手冊》。這些都推動了中國心理學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林崇德協助朱智賢教授創建北師大發展心理研究所,之後較長一段時間擔任所長職務。經過數十年艱苦奮鬥,研究所如今已成為國際上卓有聲望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單位。

  基於在科學研究、教書育人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林崇德先後獲得了全國勞模、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如今,77歲的他仍堅持在一線教學。對於青年教師,這位師者也有著深深的期許。“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熱愛教育事業。希望他們可以更好地為人師表,不斷提升自己,培養出超越自己的學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