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先生】馮驥才:有責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

2018-09-10 13:35: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李欣 陳慶斌)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

  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三季,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今天播出第一篇《馮驥才:有責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

  馮驥才:我從文學到文化,實際沒有離開我們這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那兩個字,就是責任,我覺得有責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

  懷揣著對文學的激情,八十年代,馮驥才寫出了《神鞭》、《三寸金蓮》、《一百個人的十年》等一系列小説、隨筆、散文,這些關注普通小人物命運的作品一經發表就引起了轟動。

  但沒想到的是,正是這“責任”二字,讓他與熱愛的文學漸行漸遠。1991年12月,詩人柳亞子創辦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周莊的舊址——迷樓面臨拆除。從沒賣過自己畫的馮驥才,當即決定賣畫保護迷樓。

  馮驥才:我們時代轉變的太快,有一些好的歷史建築要保留住,這是遺産。

  就這樣,馮驥才義無反顧地從文學創作轉身,投入到了中國民間文化保護的工作當中。

  馮驥才:我當時提出要對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所有民間文化做一個地毯式的盤清家底的普查整理,這個工作我拿到的經費是30萬。2001年,你怎麼做全國性的工作?

  沒錢,赤手空拳的馮驥才又拿出了他的老辦法:賣畫。缺人,馮驥才就親自帶領專家組奔波在田間地頭。

  將近十年,馮驥才一直在和時間賽跑,直到2012年,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才算基本完成,給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文化財富。保護了民族的文化,卻丟失了自己的寫作夢想。問他,遺憾嗎?馮先生説,其實理想一直都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