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甘肅教育扶貧:多點花開結碩果

2018-09-06 15:2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氣候乾旱,生存環境艱苦。多少年來,一代代東鄉人盼著走出大山,迎接新的生活,可由於教育發展滯後,每人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很多東鄉農村面貌依舊難以改變。

  2018年3月10日,東鄉縣董嶺鄉土壩垣村的幼兒園終於開園了。和土壩垣村一樣,東鄉縣春臺鄉周家村尕西垣社今年也修建了一個教學點,供一二年級的學生就近上學。教學點負責人唐國民説:“這裡雖然很偏僻,但群眾接受教育的熱情很高,今年一開學,所有的學生都按時來報名上學了。”

  今年,針對部分農村地區兒童輟學率高的“頑疾”,東鄉縣加大投入,優化農村學校佈局,建設標準化校園;同時,全縣上下迅速行動,省州縣三級扶貧幫扶工作隊、鄉鎮村社所有幹部、廣大教師利用節假日,逐村、逐社、逐戶宣傳《義務教育法》。

  東鄉縣鎖南鎮的馬小紅輟學在家,開學前,鄉村幹部和教師多次到府宣傳教育。2月24日,她按時報名上學了,學校還給重返校園的馬小紅做了專門的學習輔導計劃。為了讓所有上學困難的學生都能就近安心上學,東鄉縣今年投資修建了5個教學點,使當地適齡幼兒和一二年級學生能夠就近上學,徹底解決了山區孩子因路途遙遠造成的輟學問題。

  和東鄉縣一樣,在甘肅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突出難題在於控輟保學。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近年來,通過續建補建“兩基”檔案、實行“一票否決制”、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簽訂目標責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顯著提高。

  為切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甘南州組織人員逐鄉逐村逐戶,甚至深入到每一個放牧點摸底採集適齡兒童資訊,採取免除保教費、供營養早餐、教育引導、政策宣傳等有針對性的措施動員家長送子女入園,快速提高了三年毛入園率。如今,甘南州學前3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均超出省上下達指標,農牧村適齡兒童都進入校園接受教育。

  “在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還不花一分錢。”甘肅省靜寧縣甘溝鎮馬坡村村民韓望兄説。馬坡村幼兒園課程豐富,上幼兒園1年來,韓望兄的兒子不僅懂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善於表達。

  據了解,靜寧縣投入50多萬元新建馬坡村幼兒園,同時配備了10萬元的教學設備。為了切實提高幼兒教學品質,馬坡村幼兒園還新調來園長,配備了4名幼教。馬坡村幼兒園是甘肅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

  “抓住農村教育發展的短板,重點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延伸。”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説,通過實施兩期學前教學三年行動計劃,甘肅已實現集中連片貧困縣鄉鎮幼兒園全覆蓋、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兒園全覆蓋。

  在甘肅,教育扶貧不光致力於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品質,一些高等院校也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反哺地方,為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援。甘肅農業大學以扶智育人工程、産業提質增效富民工程、科技創新示範工程3大工程為統領,具體實施人才培訓、産業幫扶、科技示範等重點工作任務。

  圍繞甘肅省特色優勢産業,甘肅農大組建了馬鈴薯、中藥材、草食畜、戈壁農業等24個科技創新團隊,依託國家和甘肅省重大科技項目,通過示範推廣惠農富農技術、實施農業科技人才培訓、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式,高效服務精準扶貧戰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中草藥種植和其他農作物不太一樣,高海拔、陰涼地區反而更適合種植藥材,農民缺技術,我們搞農業研究就要把自己所學應用到田間地頭。”在甘肅農大農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垣教授看來,身為農業科技人員,就要肩負起産業發展使命,自覺承擔起脫貧攻堅中的責任。

  短短幾年裏,在陳垣團隊的技術支援下,甘南、隴南、定西、張掖等地中草藥種植新增經濟效益達22億元,藥農戶均增收3000元,兩萬多戶各族群眾受益。

  甘肅農大園藝學院副教授王延秀是靜寧現代蘋果産業技術“專家院”和秦安特色林果業“專家院”的成員。“專家院”成立之前,靜寧、秦安兩縣的蘋果腐爛病發病率很高,不僅影響果農收入,對果樹也造成了傷害。隨著靜寧現代蘋果産業技術“專家院”和秦安特色林果業“專家院”的相繼成立,王延秀將自己研究的防治蘋果腐爛病的“植皮術”廣泛推廣。

  “兩院模式”已成為甘肅農大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校地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目前,甘肅農大在河西綠洲農業區、隴中乾旱區、隴南特色農業區和甘南草原牧區等重點區域已建成專家院21個,全校共有200名教師直接參與到“專家院”的服務中,“專家院”正在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幫手,成為各地農業産業發展的智囊團。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