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廣東醫生大愛援藏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2018-09-06 13:46: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中山一院連續多年將優質醫療資源輸送進藏區,變“輸血為造血”

  ●醫師節組建“高規格”醫療隊進藏幫扶,“柔性”“組團式”援藏獲點讚

  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彭福祥

  8月31日,林芝市人民醫院,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援藏專家劉慶華等專家即將結束為期一年多的援藏工作,踏上歸程;與此同時,在2000多公里外的廣州,另一批援藏專家已踏上“征程”。

  就在劉慶華結束援藏工作的數天前,由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中山一院黨委書記駱騰等帶領20多名專家組成的高規格援藏醫療隊趕赴林芝市人民醫院,通過義診、授課交流、手術示教等方式開展幫扶,以這種形式慶祝首個中國醫師節。

  這些年來,中山一院通過國家醫療隊、對口幫扶,“組團式”與“柔性”援藏相結合,將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到西藏林芝、邊壩、那曲、山南等多個地區,尤其是以“院包科”承擔了多個專科的學科建設及培養,成功幫助林芝市人民醫院創三級甲等醫院,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他多次援藏

  將先進技術帶到藏區

  8月31日,中山一院援藏專家、腎內科劉慶華主任醫師正收拾行裝,準備返穗。2017年5月,他和中山一院檢驗科專家廖康赴林芝參加由中組部組織開展的“組團式”援藏工作。這一年多裏,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各自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劉慶華的帶領下,林芝市人民醫院擴大了血透中心規模,成立了西藏自治區首個中國腎臟病防治聯盟腹膜透析示範中心,同時還在當地開展了腹膜透析置管術、腹膜透析治療等新技術、新療法,顯著提升了當地醫療技術水準。

  記者了解到,這已不是劉慶華第一次參與援藏醫療工作了。2005年,他曾在林芝義診兩周。2007年,他再次入藏,深入牧區為藏民體檢、送醫送藥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2017年5月,他再度踏上援藏征程。

  劉慶華説,當看到樸實的藏民們面對相對落後的醫療條件時,作為一名醫生,他深感責任重大。然而,一開始,惡劣的自然條件、持續不斷的高原反應、乾燥的氣候等,讓他們胸悶、氣促、失眠、鼻腔出血等,工作和生活都遭遇了極大的挑戰。

  除了艱苦的外部條件,工作壓力也較大。劉慶華説,儘管每天面對的患者不如在廣州時多,但由於當地醫療人才匱乏,技術相對落後,每一位援藏醫生除了專科工作外,更多需要承擔全科醫生的職責,“我就收治了好幾個專科的患者,比如腎臟病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等。”

  許多危重疾病,生死就在一瞬間。這一年多裏,有數不清的瞬間讓劉慶華難以忘懷。曾經有一名患者因胸痛、腹痛入院,當地醫生按心臟病處理,患者沒有好轉。劉慶華檢查發現,患者左腹壓痛明顯。他立即為其安排CT檢查,結果發現,患者包膜下巨大血腫,而且伴有高鉀血症、急性腎衰,情況非常危急。劉慶華又立即和當地醫生為患者開展透析。然而,患者病情稍穩定時,家屬卻提出要轉往成都,且已買好機票準備出院。劉慶華清楚地知道,此時病人身上的血腫就像一個“定時炸彈”。時間就是生命,他立即向家屬説明情況,並成功説服家屬同意讓病人留下來治療。結局是完美的,患者及時進行手術,成功脫險。而這背後,是醫生護士們付出的多少看不到的努力!

  為了提升當地醫療水準,劉慶華也積極將新的治療辦法和新技術帶到藏區。西藏地級市醫院首例腹膜透析置管手術就在林芝市人民醫院由劉慶華完成。那是一名來自墨脫縣的患者,身患尿毒症,轉診過來時已神志不清,經過緊急血透,患者病情稍稍穩定。不過,因墨脫海拔比林芝低,患者無法適應林芝的高原環境,堅持要求回墨脫治療,但墨脫根本不具備血透的能力,回去就等於是放棄治療。劉慶華和家屬反覆溝通後,為患者開展了腹膜透析置管手術,並手把手教會家屬在家裏為患者做腹膜透析。如今,這名患者堅持腹膜透析,病情穩定。

  新治療辦法和新技術的逐漸開展,大大提升了整個林芝地區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也挽救了更多尿毒症患者,得到了中組部的肯定。林芝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醫院,劉慶華也被西藏自治區政府評為“援藏首席專家”。

  劉慶華説,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正因為有團隊的共同努力和全院的大力支援,才讓援藏工作如此順利開展,“一開始我們連手術器械都缺乏,都是廣州的同事們幫我們寄過來的。我們還有兩位護士也到林芝待了一個多月,跟著我一起上手術臺,手把手地教當地護士如何做手術管理、病人管理。”劉慶華説。

  首個醫師節

  “高規格”醫療隊進藏義診

  劉慶華是中山一院援藏醫療隊中的一員,這支隊伍如今已越來越強大,規格也越來越高。

  今年8月19日是首個中國醫師節。一支由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中山一院黨委書記駱騰、副院長陳旻湖帶隊,20多名學科帶頭人、科主任、醫療骨幹組成的高規格援藏醫療隊趕赴林芝市人民醫院送醫送藥,以這種特別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據了解,這是中山一院援藏醫療隊歷次送醫送藥活動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

  8月20日下午3時30分許,林芝市人民醫院門診大廳裏擠滿了從周邊各地趕來的藏區百姓,有的甚至全家老小都來了。

  “聽説這裡有廣州專家來義診,我們早上六點就從家裏出發了。”索朗帶著5歲的女兒卓瑪和60多歲的母親來看病,小卓瑪經常走路喘氣,而母親則有腹痛腹瀉症狀。

  消化道疾病、肝包蟲病、婦科病、腎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等是西藏地區的常見病、高發病,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疾病,直到出現了嚴重症狀才來看醫生。

  專家們來不及休整旅途和高原反應帶來的疲憊,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們細細詢問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耐心為他們解釋病因和治療方法。在超聲診室,檢查單排滿了整個桌子,超聲科主任謝曉燕教授頂著嚴重的高原反應開展超聲檢查。

  有的藏族同胞聽不懂漢語,專家們就找來當地醫生一句一句翻譯,一遍又一遍地囑咐他們如何治療,還將用藥和治療方法寫下來交給他們,直到他們點頭聽懂為止。

  由於不斷有病人陸續趕來,義診結束的時間一延再延。這個下午,專家們接診患者300多人次,幾乎連喝水、上廁所都顧不上。這樣的真誠也讓藏族同胞們深受感動。

  中山一院副院長陳旻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義診讓他深切感受到林芝老百姓對高水準醫療的渴望,也體會到基層醫務人員對高水準醫療技術的渴求,“中山一院有責任到西藏來,幫助基層醫院提高技術水準。”

  除了義診,專家們還走進病房為患者查房,併為當地醫生授課、做手術示教等。在查房過程中,一位患有心衰和腎衰竭的老人見到專家們進來,努力掙扎著坐起來。中山一院急診科主任詹紅教授連忙上前握住他的手,豎起拇指説:“你好棒,要繼續加油!”聽不懂漢語的老人在藏族醫生翻譯後,豎起拇指表示感謝。

  中山一院婦科姚書忠教授為一名患有腺肌症的藏族患者成功切除了子宮和輸卵管,“當時患者腹痛難忍,經評估已達到手術指徵,經她本人和家屬同意,我們為她實施了手術。”這是姚書忠第二次進藏支醫。十幾年前,他曾以廣東省援藏幹部的身份援藏一年多。時隔多年再次入藏,姚書忠感慨萬分:“現在的醫療水準和當年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有機會,我還願意去援藏支醫。”

  哪怕前方困難重重也要攀過

  林芝是中山一院援藏幫扶的一個縮影。在西藏邊壩、那曲、察隅等地,都有著中山一院援藏醫療隊醫生們的身影。

  2017年6月13日,中山一院呂鑒堯醫生第二次援藏支醫,他主動選擇了去最遠、條件最艱苦的察隅縣。他在援藏日記中寫道:“這裡的人們大多數沒有見過超聲機,更不會去做超聲檢查。”由於條件有限,很多時候,呂鑒堯只能坐在地上開展工作。交通不便讓他們每一次送醫送藥都充滿艱險,好幾次遭遇塌方、倒樹,甚至泥石流,幾乎是冒著生命危險走進深山,為藏族同胞做檢查。呂鑒堯的工作加強了西藏自治區肝包蟲病的診斷檢查和藏族同胞對肝包蟲病的認識,還填補了當地超聲檢查的空白。

  2017年10月9日,中山一院當年第三批援藏醫療隊婦産科專家何志明醫生帶領邊壩縣衛生服務中心婦産科醫生查房時,發現一名25歲的藏族孕婦住院兩周後依然沒有分娩跡象,但血壓明顯升高,而且孕婦自覺胎動減少。何志明醫生立即將她送至産房檢查。胎監狀況不好,胎兒很可能發生宮內窘迫,何志明根據各項指標迅速分析並作出判斷,考慮該孕婦發生了子癇前期引起胎兒宮內窘迫,如果不儘快分娩,母子生命岌岌可危。但此時孕婦各項指標並不樂觀,短時間內無法自然分娩,何志明醫生於是向孕婦及家屬建議實施剖宮産終止妊娠。

  手術一開始進展順利,可就在取出胎兒後,産婦子宮突然開始收縮乏力,出血驟然增多。而當時邊壩縣衛生服務中心並無輸血條件,除了縮宮素外,也沒有常用的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情況危急,何志明當機立斷,立即將子宮搬出腹膜進行按摩,並在子宮體部注射縮宮素20單位。經緊急處理後,産婦子宮收縮快速好轉,出血也明顯減少,轉危為安。當母子二人被平安推出手術室時,在外等候的家屬熱淚盈眶。他們拉著何醫生的手不停説:“扎西德勒!”

  在記者採訪中,援藏醫生們都表示,儘管工作艱苦卻意義重大。正如呂鑒堯醫生所説:“西藏行醫的日子,將記一輩子。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來,哪怕前方困難重重,我也要攀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