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動形成內陸全面開放新格局

2018-09-05 09:3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上強調,各地區要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對接,促進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開放,助推內陸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帶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我國對外開放從建立沿海經濟特區到沿邊、沿江、內陸地區由東及西漸次展開。曾經對外開放一度被認為是“向海而生”,但隨著中央“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提出,中西部內陸地區迎來了極好的對外開放新機遇。近年來,中西部內陸地區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大部分省份明確提出要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尤其是重慶、西安、成都、鄭州、武漢等城市,對外開放大有“內陸”變“前沿”之勢。

  但總體而言,相對東部沿海地區,目前我國中西部廣大內陸腹地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較低、自主開放能力相對較弱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內陸開放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最大潛力和動力所在,也是拓展開放型經濟廣度和深度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不僅意味著擴大開放範圍、拓寬開放領域、加深開放層次,還意味著創新開放方式、優化開放佈局、提升開放品質。如何適應這種開放新形勢和新要求,是新時期中西部內陸地區趕超發展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之一。

  提升內陸開放的適應能力至關重要。適應能力是指行為主體應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變化,採取主動調整和自我改造,在“變化─狀態”之間實現動態有效匹配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這是在深刻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後作出的重大判斷。這種形勢新變化體現在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國際競爭態勢更趨激烈、開放型經濟形態變革、區域開放格局大調整等諸方面,必然對起步晚、起點低的中西部內陸地區推動開放構成極大挑戰。中西部內陸地區應主動適應這種開放形勢新變化,重點推進開放通道建設、開放平臺提升以及開放環境優化,構築內陸開放新優勢,打造對外開放集聚區,提升開放崛起保障力。通過對自身開放基礎支撐條件、開放軟環境的改造與提升,在新一輪開放形勢新變化、新要求與自身的開放軟硬條件改善之間實現動態有效匹配,不斷提升開放適應能力。

  提升內陸開放的學習能力是當務之急。學習能力包括領悟和創新兩個層次。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對外開放先後經歷了由“點”“線”到“片”“面”的發展演化過程,每個開放階段面對的國內外環境各不相同,開放的目標、模式、路徑與手段也存在顯著差異。當前,由於現代化交通技術、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開放經濟發展的模式、手段以及運作規律的根本性變革,樞紐經濟、流動經濟、總部經濟等開放新形態快速崛起,自由貿易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開放新載體模式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區既要積極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學習、借鑒模式和經驗,更要積極探索、創新符合本地實際的開放模式和路徑,儘量避免出現模式和政策簡單移植導致的“水土不服”和“南橘北枳”現象。

  還應提升內陸開放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指行為主體與合作夥伴達成合作並保持合作關係的能力。對外開放本質上是融入一個更大的經濟社會網路的過程。中西部內陸地區一方面要通過內部解放思想,凝聚共識,增強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以及企業、社會組織推進開放發展的全局觀、系統性以及向心力,避免出現具體開放實踐工作上的“碎片化”,以及各下級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各自為戰”;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區域性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建設,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區域經貿投資規則體系,共同營造誠信、有序、包容的區域開放大環境,促進生産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區域市場深度融合。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中國新一輪開放的號角早已吹響,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已經鋪開,廣大中西部內陸地區應不斷提升開放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與合作能力,積極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在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準上邁出更大步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