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網評:興文化,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2018-08-28 09:27: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字號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興文化,就是其中的關鍵處、要害處,唯有下功夫,才能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

  何為“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興文化的目的就在於激發活力、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實現文化強國的路徑選擇,而且能有力地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為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更大貢獻。

  何故“興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燦爛文化,而且展現了非凡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些文化焦慮、“精神滑坡”、創作瓶頸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創新創造的繁榮動力與發展潛力。可以説,興文化,既是要承續優秀文化的血脈與傳統,又要破解當前文化發展面臨的難題與困惑。不斷抬升社會的文化水位、不斷凝聚國民的文化力量,這樣的民族和國家才能汲取不竭的前行動力。

  何以“興文化”?文化是抽象的概念,興文化則是具體的行動。興文化,關鍵在於“創”。一方面是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特質,進行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進行創新性發展。無論是日常文化生活還是文藝創作,亦或是網際網路文化現象,都需要在充分激發活力的前提下提升創造力和創新力。當然,這不意味著要虛構歷史、背離常識、宣揚謬論、肆意娛樂、挑戰底線、違反法律,也不意味著惡俗、醜化、媚態,而是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以此作為文化創新創造的基石,才能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産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

  體制機制的創新,也是興文化的重要保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用,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讓制度的力量充分釋放,才能讓文化的力量蓬勃涌動,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才能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我們從哪來?我們走向何方?這樣的歷史感一再提醒我們所具有的文化厚重,這樣的時間感也一再提示我們要延續文化生命。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就能凝聚起13億中國人民的磅薄之力。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惟其如此,我們的道路也才能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興文化,功在當代、利在萬代。闊步新時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需要齊心發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好聲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