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孩子認知世界打開清朗的“窗戶”

2018-08-28 13:45: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這一制度上的規範既為未成年人“觸媒”行為撐起制度的“保護傘”,也為圖書、影視劇、網路遊戲等文化産品的分級管理探索方法、積累經驗。

  據8月26日《北京青年報》報道,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起草的《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8月24日起在中國政府法制資訊網上徵求意見。《規定》提出,要防止未成年人節目出現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傾向。

  時下,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了熒屏和網路上可視化節目的主角,親子類節目和有童星參與的綜藝節目一度受到熱捧。隨著未成年人“觸媒”年齡的提前,電視、網路已然成為孩子們獲取各類資訊、與外界交流溝通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深度參與伴隨著密切依賴,對於有未成年人參加和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接收對象的廣播電視、網路視聽節目來説,其本身的內容品質和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認知,決定著孩子能否實現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長。

  一段時間以來,在流量誘惑和利益驅使下,一些未成年人節目出現了嘩眾取寵、一味追求收視率和商業利益的苗頭,儘管有關方面近年來陸續出臺過一些規定,對電視選秀參賽選手、童星代言廣告的年齡做了規定和限制,從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嚴控未成年人參加節目,但零敲碎打式的治理並不到位,況且節目博出位的形式不斷翻新,既有的通知和規定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盲區,這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節目長期遊走在政策法規的模糊地帶。

  此番《徵求意見稿》,正是在對既往未成年人節目存在問題進行系統性梳理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更加週全、更為細化的要求,有望形成有別於碎片化治理的長效機制。針對未成年人節目,《徵求意見稿》從形式設計、內容製作、審查播出,到隱私保護、廣告投放等方面,都給出了較為系統清晰的標準和紅線,同時明確了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以及協會的職責,可以説是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比如,此前一檔少兒節目中,“你爸爸開什麼車”成為參與者的必答題;而在一些親子秀節目中,孩子之間純真的相互示好的畫面,被後期編導加上成人世界中兩性間傳情的曖昧文字。對類似問題,《徵求意見稿》中規定,未成年人節目不得含有除健康、科學的性教育之外的涉性話題、畫面,不得肯定、讚許未成年人早戀;同時也不可出現過分強調或者過度表現財富、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的內容。

  再比如,如今一些未成年人競賽節目中,對名次的爭奪是節目推進的最有力線索,而孩子的童言無忌常常被一些節目當作收視籌碼,他們的失利感言更成為一大賣點。對此,《徵求意見稿》中規定,未成年人節目應當嚴格控制設置競賽排名,不得設置過高物質獎勵,不得誘導未成年人現場拉票或者詢問未成年人失敗退出的感受。

  可以預見,此番《徵求意見稿》一旦在現實中産生規範和約束效力,將會有一批在播節目停播、下架,從長遠看,這無疑有利於凈化熒屏和網路環境,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清朗的娛樂和學習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一制度上的規範既為未成年人“觸媒”行為撐起制度的“保護傘”,也為圖書、影視劇、網路遊戲等文化産品的分級管理探索方法、積累經驗。

  如今,在未成年人節目之外,包括動漫、視頻、遊戲在內的一些文化産品,不同程度地含有色情、暴力等少兒不宜的元素。而每個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如何通過制度和技術的力量,為孩子們認知和探索世界打造出一扇扇乾淨明亮的“窗戶”,無疑是當下迫切的任務。

  孩子就是國家的未來。從加強對精神産品的規範入手,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是現代文明國家應有的責任與擔當。(韓韞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