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40年記憶】從綠皮車“人在囧途”到高鐵“人在坦途”

2018-08-24 11:3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輝煌發展的四十年。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中國鐵路跑出了令人驚喜的加速度——作為一個“70後”的我,從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車,到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鐵,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鐵路發展的歷程,目睹了中國鐵路不斷提速的進程。

  我是一名曾經有過20多年軍齡的轉業軍人。從1991年12月參軍第一次坐綠皮車開始,就與火車結下了緣。當時的綠皮車,沒有空調、半開窗戶、時速不到100公里,從四川廣安老家到山東兗州部隊,走走停停,坐了兩天兩夜,雖然一路上疲勞困頓,但那種興奮至今記憶猶新。

  之後考入軍校,每年兩次假期,我也是坐這種綠皮車往返。不過坐火車的次數多了,便再沒有當兵之初乘火車那股興奮勁兒了。首先是買票難。那時只能到火車站售票廳去買,要排很長很長的隊,還不一定買得到。趕上春運,為了不誤假,不得不托“關係”買票;其次是上車難。有票不一定上得了車,因為那時候車少人多,乘客像沙丁魚一樣人擠人,過道、廁所都是人,有時座位下、行李架上都躺著人,火車嚴重超載,火車到站也不一定停,或停車不開門,很多人甚至直接從窗戶爬入;三是鮮有舒適度。記得有一年寒假,從南京站到襄樊,人擠人,挪腳都不行,上廁所也不行,車廂裏混合著各種“獨特的”味道。

  後來,又出現了紅皮車、藍皮車,速度越來越快、設備越來越好。2007年4月18日,首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列車在上海站始發,我國從此邁入高鐵時代。2008年10月,我從山東濰坊調入省會濟南工作,除了經常往返兩地外,各種出差乘動車、高鐵的機會也增多了。回想當年坐綠皮車的一幕幕,跟現在坐動車、高鐵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過去緊張排隊、“搶票”的境況結束了,現在動動手指就能訂票,還是實名制,“黃牛黨”也都失業了;過去綠皮車“慢慢遊”、噪音大、環境差,現在想起來簡直就是“活受罪”,如今乘動車、坐高鐵,人人都有座位,溫度恒定,坐起來很舒適,可以説是以前不敢想像的。從綠皮車“人在囧途”到高鐵“人在坦途”,人們的出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中國高鐵、“中國標準”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讓國人自豪,讓世界讚嘆。

  中國鐵路的變遷史,既是一部交通發展史,也是一部時代進步史。中國鐵路的變化,是改革開放四十年輝煌成就的縮影,始終伴著國家發展的鏗鏘腳步。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4萬公里;2018年,隨著全國3038公里新建高鐵線路加入春運,鐵路整體發送人數至少增加3000萬人次,其中約6成是乘高鐵出行。日新月異的中國高鐵,實現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八縱八橫”的中國高鐵,正承載著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向前行進!(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付彪)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