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銳評】外資對華持續投資,信心從哪來?

2018-08-14 15:52: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字號

  就在美國貿易代表今年3月發佈301調查報告、挑起美中貿易戰前一個月,中國美國商會發佈的《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73%的美國企業在華實現盈利,74%的企業計劃2018年擴大在華投資,這一比例為近年來最高;約60%的會員企業視中國為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46%的受訪企業認為,未來三年中國將進一步對外資開放市場,另有62%的受訪企業認為,過去五年中國政府政策制定和溝通的透明度有所提高。這份調查報告説明,大部分在華美資企業看好中國市場。

  據中國商務部披露,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9591家,同比增長96.6%,實際使用外資683.2億美元,同比增長4.1%。在主要投資來源地中,美國在華實際投資金額同比增長29.1%。

  雖然中美貿易戰對外商在華投資的影響會滯後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但這一組數據説明,即便在對貿易戰有負面影響預測的情況下,外資對華投資仍保持信心。探其原因,這種信心可以概況為五條:

  首先,中國具有生産消費一體增長的機會。據預測,2030年全球中産階級的數量將達到49億人,其中三分之二會集中在亞洲地區,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國。産消一體的機會將首先體現在中國市場的開放性,這將吸引更多的跨國企業對華開展商業活動,中國會以一個消費大國的定位為世界經濟增長做貢獻;而且,伴隨新技術革命所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中國新興的中産階級對新産品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中國日本商會在《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8年白皮書》提到,日企對華在機器人、零部件行業的投資有所提高,對服務業、零售業等的投資也在不斷提升。可見,日企在華投資已從過去的以出口型為主轉向以在華內銷型為主。

  其次,中國具有的全産業鏈優勢,可為外資企業的生産提供完整的配套支撐。製造業不是零基礎就可以發展起來的,中國優勢來自於産業高度齊全、規模生産能力強、基礎設施完備、産業配套體系完善和勞動力要素不斷優化。需要強調的是,産業鏈的複雜性在一定程度上比規模性更能吸引外資。例如,一個小小的打火機,中國能夠以低價滿足世界市場需求,依靠的是塑膠殼、鋼制護殼和火石等相關産業的配套。

  第三,中國的規模生産能力和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夠互補。發達國家企業或個人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但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商品化和規模化生産是一個漫長的鏈條,中國大規模生産能力和大市場吸引一批創新型企業到中國投資,這將使得國外先進技術成果能夠迅速實現商業化,並把成本降到最低。

  第四,儘管貿易戰的影響尚未顯現,但整體看,世界經濟溫和復蘇將為中國吸引外資提供有利外部條件。去年以來,全球GDP實現了平均3.8%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為3.9%。

  第五,中國繼續以實際行動加大對外開放。7月28日,中國《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正式生效,在外資限制措施上,比2017年版的63條減少了15條,並開放了多個領域,比如在金融領域,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在製造業領域,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並分別在2020年、2022年取消商用車、乘務車的外資股比限制。

  由此可見,只要中國經濟內部運作平穩,其巨大的市場、良好的全産業配套能力將繼續吸引外資投資。人們沒有理由因為貿易戰而懷疑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