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用非遺“富饒”破解生活“貧困” 青海同仁縣繪出致富“唐卡”

2018-07-29 15:4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學)阿賽、同夏兩條省道橫穿的吾屯村,一座土木結構的房子披上了新裝,42歲的力吉本在裏面忙得滿頭大汗。

  去年脫貧的他,現在幹勁十足。那一雙略顯粗大的手,除了能改造舊房子,還能畫出精細絕美、色彩艷亮的唐卡。也正是這雙勤勞的手,用唐卡換來了新房子,還有那近在眼前的新生活。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有著很多的“力吉本”。近年來,這個省內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依靠特有的“熱貢藝術”,用非遺的“富饒破解生活的“貧困”,將扶貧産業瞄準了培養唐卡、雕塑、石刻等大師,繪出了一幅脫貧致富的壯美畫卷。

  非物質文化遺産尤其是傳統工藝,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同仁縣通過實施“千家萬戶”工程,培育了一大批熱貢藝人和文化經營主體,現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8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7名,開發文化創意産品400多種。又通過“走出去”戰略,組織文化企業和優秀藝人參加各種博覽會、藝術展,並在北京、上海、天津等設立200余個展銷窗口,使熱貢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像力吉本家所在的隆務鎮吾屯村,就是熱貢藝術的核心區、多數熱貢藝人的集中地,全村有近90%以上的農戶從事熱貢藝術品的加工製作,基本上是“家家有畫室,人人是畫師”。

  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力吉本,5口人只有兩個勞動力,每人平均年收入2300元。好在年輕時學會了繪製唐卡的手藝,在政府的幫扶引導下,2017年僅此一項他就收入3萬元。加上在村裏開小賣部的1.1萬元收入,以及公益性崗位工資及低保等,每人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6萬元。

  同村的當周2017年初才選擇的唐卡繪畫産業,當年就收入1.8萬元,還在村內開了一間唐卡店舖。一家10口人中,只有4個勞動力,但每人平均收入已達到4000元以上。今年當周本人和其弟弟在尖扎縣繪畫,已賣出三幅唐卡,收入6400元。

  以前沒把唐卡繪畫當作産業時,吾屯村每人平均收入750元左右,現在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高達11340元,高出2017年全州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170元,高出2017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09元。

  同仁縣還積極引導扶持民間藝人投資創辦了黃南州熱貢畫院、熱貢龍樹畫苑、熱貢布達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7家規模較大的文化企業,在組織、引導熱貢藝術品走向市場、擴大生産規模、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熱貢龍樹畫苑的一座“扶貧車間”內,十余名貧困戶家的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繪製唐卡。經理完德説,畫苑現在有學徒93個,第一年包吃住再給1萬元生活補助,3年成手後月工資能有8000多,六七年後自己創業掙得就更多了。畫苑每年還培養200余名手工藝人,帶動周邊村莊200戶農戶從事熱貢藝術産業。

  産業興盛帶動精準扶貧。同仁縣持續加大文化扶貧産業扶持力度聯合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養一批從事熱貢藝術創作的“苗子”。2017年,同仁縣培訓各類熱貢藝術人才2686人,引領當地1.6萬名藏族群眾及相關從業人員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同仁縣以唐卡、堆繡、藏戲等為主的熱貢文化經營主體有258家,從業人員已達2萬餘人。2017年實現文化産業收入6.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

  為實現規模效應,帶動更多人脫貧,同仁縣總投資7.79億元的熱貢文化産業園區已開始建設,雖然還未全部完工,但已有188家企業入駐。而預計投資2.5億元的省級文化産業扶貧試驗示範園,也已完成編制規劃,並通過初步審查。文化産業扶貧“點、線、面”梯度發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2017年,同仁縣實現12個貧困村退出,1352戶5774人貧困人口脫貧。

  一個更好的消息是,今年7月份,文化和旅遊部連續出臺文件,大力推進文化扶貧,對“非遺+扶貧”作出具體部署,為非遺扶貧打出“組合拳”。

  有了這支“強心劑”,今年,同仁縣將會再實現10個貧困村退出,3791人貧困人口脫貧。像繪製精美的唐卡一樣,文化産業一定會在這個藍圖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非遺走出窮鄉僻壤,化為“脫貧生産力”。收益者力吉本抹了把臉上的汗,又繼續修起了房子,年底這裡將會傳出更加幸福的笑聲,沿著兩條省道飄向遠方。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