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一套紅軍軍裝誕生記

2018-07-29 14:37: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人民軍隊在成立之初,並沒有自己的軍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宣告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起義部隊大多數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同年的秋收起義中,由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安源路礦工人,平江、瀏陽農民義勇軍等組成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穿著各式服裝。1928年5月4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由於長期處於戰爭環境之中,無法大量生産軍裝,為了保暖只能有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敵人的軍裝,地主的長袍,工人、農民的粗布衣……各式各樣,著裝相當混亂。而且大部分戰士的服裝已非常破舊,幾乎到了衣不遮體的地步。為了便於作戰和管理,統一服裝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毛澤東在部隊整編完成後曾説:“部隊是煥然了,但還沒有一新啊!”

  當時閩粵邊重鎮長汀縣城人稱“小上海”,物産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佈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1929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首次入閩,在長嶺寨一舉消滅了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郭鳳鳴部兩千余人,解放了長汀縣城。

  解放長汀後,紅四軍在當地開展了鬥地主、打土豪等運動,沒收了10余家反動豪紳的財産,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措軍餉,很快籌得5萬元。對於紅軍來説,這是一筆鉅款,如何利用這筆錢大家意見不一。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以統一軍裝。

  紅四軍攻打長汀時,繳獲了郭鳳鳴的兵工廠和服裝廠,有兩千支步槍和幾十挺機關槍都是嶄新的,而且是日本造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那家擁有新式縫紉機(日本貨)的工廠。同兵工廠一樣,這家工廠也屬於郭鳳鳴,專給他的部隊做軍裝。這個工廠裏的工人很快組建了工會組織,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加班加點為紅軍製作新軍裝。在提到這批縫紉機時,朱德清楚地記得:“這批機器對我們非常重要,因為在那以前,我們身上的全部衣服都是手縫的。”為購得足夠的優質布料,紅四軍軍需處領導楊至成找到許多布店老闆。由於紅軍實行買賣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樂意為紅軍籌集軍需物資。當時商店沒有灰布,軍需處就與染布坊聯繫,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

  第一套軍裝到底該如何設計,定什麼樣式沒有借鑒的經驗。最終,在長汀兩個名叫謝日新、戴恒新的裁縫老闆的統一負責下,最終確定了新軍裝的款式:帽子為有檐的大八角帽(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上綴一顆布質紅五星帽徽;軍裝為灰藍色布質,上衣為倣中山裝式,開襟,衣前左右各有1個口袋,領口佩綴紅領章,領章邊緣繡一圈黑邊(為紀念列寧逝世5週年,緬懷偉人豐功偉績);褲子則為半長的闊腿樣式。毛澤東曾作演講説:“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則對軍裝的顏色做了説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色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

  紅四軍幹部戰士穿上新軍裝,個個精神抖擻。部隊在長汀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朱德説:“我們現在終於有了第一批正規的紅軍軍裝。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它沒有外國軍裝那麼漂亮,但對於我們來説,可真是其好無比了。”這套軍裝代表著與舊時代的決裂,象徵紅色的軍隊的形象。紅四軍也將這個服裝廠和個體分散的裁縫連同機器組織起來,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而且曆盡長征的艱險,一直遷移到了延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