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雲南洱源:一顆梅子帶動數千戶增收 酸果子甜了百姓生活

2018-07-28 10:55: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不僅僅是梅子,在以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為基礎的合作模式下,那些生長在山間坡地上的樹莓、紫胡蘿蔔、山崳菜,也不愁銷路賣得了好價錢,貧困戶在靠勤勞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新聞網站)大理洱源7月28日電(記者 程婷 謝亞力)“鮮梅汁,可以嘗一下。”來自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茈碧湖鎮的白族村民楊麗春倒出一杯杯鮮梅汁,給前來大理洱寶公司非物質文化遺産白族雕梅體驗館參觀的遊客品嘗。

  手端鮮梅汁的楊麗春。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洱源縣地處洱海源頭,是“中國梅子之鄉”、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也是“全國第三批、第七批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國100個“經濟林産業示範縣”之一。

  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不充分、群眾發展能力弱等原因,洱源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有3個貧困鎮鄉和30個貧困村,在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421戶29390人。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洱源縣做足了梅子的文章,發展梅子深加工産業,用小小梅子帶活了當地經濟發展,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就業脫貧致富之路。

  各种經加工而成的梅子。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楊麗春工作的洱寶公司就是當地一家成立20餘年、從事梅子等當地特色農産品深加工的企業。採訪中,楊麗春告訴記者,她已在洱寶公司工作11年,每月到手工資約2500元。除了在當兵的大兒子,楊麗春一家裏人基本都在這裡找到了工作。她介紹,她的丈夫主要做水電安裝等工作,工資比她要高;小兒子在梅子等製品的展銷區做銷售工作,兒媳則和她一起在做雕梅加工與産品展示推介等工作。

  “進企業上班前,她主要在家做農活,種玉米等收入很有限。現在在企業上班,一家人有了固定工資和社保,日子過很安穩。”説到這裡,楊麗春露出滿臉笑容。

  在洱源,通過發展梅子産業,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更是促進了包括貧困戶在內的當地民眾從産業發展中的多個環節獲得增收。

  僅就洱寶公司來説,梅子産品就有話梅、雕梅、冰話梅、鮮花梅、鮮梅汁、梅子醋、梅子酒等等。梅子産業的發展,不僅直接帶動近500名群眾長期就業,更是通過梅子的種植、採摘、生産、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帶活了當地經濟。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去年洱寶公司在當地茈碧湖鎮、右所鎮、鄧川鎮、鳳羽鎮、三營鎮、牛街鄉收購鮮梅8000多噸,此外還收購核桃、木瓜數千噸,帶動了3510戶農戶增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1300戶4680人,戶均增收2600元。此外通過與洱源喬後鎮拓荒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也吸納了當地1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到合作經營,戶均年收益4110元。

  白族女子在雕梅。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洱寶公司董事長李協鼎介紹,梅子除加工成話梅之外,也可做成雕梅。雕梅是白族的傳統名特食品,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生産雕梅的時節,附近的村民可以到洱寶公司或者在家裏雕梅獲得收益。

  兩把小小的刻刀,在梅果上快速運轉,就能雕刻出美麗的花紋並去除梅核。“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從老人到小孩都會雕梅技藝,一般技術熟練的人一天能雕梅兩三千顆,獲得100元至150元的收益。”李協鼎介紹,當地的孩子,在放學完成作業後,也會參與到雕梅工作中,增加家庭收入。

  經過雕刻、去核的梅子。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洱寶公司白族雕梅體驗館的講解員説,“梅子吃起來是酸的,但其實是鹼性水果。”而對於洱源人來説,一顆顆酸酸的小梅子,則為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給他們的生活加了一份糖。

  更為可喜的是,不僅僅是梅子,在以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為基礎的合作模式下,那些生長在山間坡地上的樹莓、紫胡蘿蔔、山崳菜,也不愁銷路賣得了好價錢,貧困戶在靠勤勞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