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邊陲片馬:思想變了路子寬 玉米地變“搖錢樹”畝産值30萬元

2018-07-27 12:28: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怒江瀘水7月27日電(記者 程婷)7月26日上午,參加“脫貧攻堅在行動”網路主題活動的記者從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城區向西出發,沿著一百多公里的蜿蜒山路,經過風雪丫口,穿過雲端,行車三個小時,來到與緬甸接壤的西南邊陲行政村的片馬鎮片四河村。

  從片四河村的山頭望去,白雲之下、綠樹之間散佈著白墻灰瓦的民房。民房附近,大片大片的坡地上蓋著黑色的遮陽網。遮陽網下,種著的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功效的中藥重樓。

  提到重樓,當地百姓個個笑逐顏開。

  按當前市場行情,一公斤重樓根莖可賣1200元。去年,村民然乃德賣了大半畝地的重樓根就掙了20余萬元。“他留了一部分當種源沒賣,整畝地都賣的話,可賣30萬元。”片四河村黨支部書記肯乃介紹,去年還有一戶種了七分地的重樓的村民賣了18萬元。

  面對記者,淳樸敦厚的然乃德和妻子都露出了燦爛笑容。他高興地介紹道,他家的重樓種植面積已由1畝增加到了4畝。

  去年靠賣重樓掙了18萬元的村民,農房與土地都與然乃德家相鄰,目前重樓種植面積已擴展到6畝。

  肯乃介紹,片四河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120戶44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2戶299人,目前未脫貧人口65戶264人。“去年開始,村民們都積極在玉米地上種起了重樓,72戶貧困戶中,除了2戶無勞動能力的外,其餘都參與到了重樓種植當中。”肯乃介紹,他自己家目前也種植了6畝地的重樓。

  但若是將時間前移到5年前的2013年,重樓對於片四河村民來説,重樓的地位跟玉米沒法比,肯乃想找兩戶村民騰出家裏的一畝玉米地來種重樓都並不容易。“當時我為了做通然乃德和另一戶村民試點種重樓,前後3次到府做工作。”

  肯乃介紹,片四河村海拔約2300米,降水量豐沛,土壤帶沙,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在村民的傳統習慣中,經濟發展也主要靠種玉米、蔬菜、馬鈴薯等。

  2013年,專家考察過片四河村後認為,這裡的地理條件適合種植經濟價值比玉米高得多的中藥重樓。當地政府部門給了片四河村兩個試點種植重樓的名額,由政府免費提供重樓苗。

  專家在考察時發現然乃德家附近那一片區域坡地相對較小,就建議肯乃動員然乃德和他的鄰居兩戶試點種樓,“但是他們認為,種上玉米能賣4000塊錢,種上重樓要過四五年才有收益,兩家的女主人尤其不同意種重樓。”

  不過,經過肯乃三次到府做工作,最終通過説服男主人,進而説服了女主人,這兩戶2013年開始試種重樓。

  種植重樓時間早、已掌握相關技術的肖志軍,是瀘水銀坡春靈種養開發基地的負責人。他介紹,重樓以分割根莖來收穫,因此種植一次就可以永久收穫。不過,由於其生長緩慢,收穫期為每四年一季。

  去年,然乃德種的重樓到了收穫季,一下子賣了20余萬元,從村裏的貧困戶變成了大家艷羨的有錢人。消息傳開後,村民們對種重樓的看法發生了很大改變,紛紛將家中的玉米地改種重樓。“前幾年常做種重樓的宣傳動員工作,到了去年,然乃德家的收益就是最好的宣傳,大家都主動投入到了重樓種植中。”肯乃介紹,現在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終於變了,未來收入也有望獲得較大提高。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重樓售價高,一方面是由於重樓收穫週期長;另一方面是由於重樓種苗價格較高,管理要求也比玉米高,一畝地的種植成本約三萬至五萬元。

  因此,除了村民自己種植重樓外,去年開始,瀘水銀坡春靈種養開發基地與片四河村形成合作關係,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檔立卡戶優先)”,即公司提供種苗、種植技術培訓,農民提供土地,最後公司負責收回,帶動了當地重樓種植業發展。

  按公司佔60%,農民佔40%的比例分配收益,目前已在片馬鎮片四河村帶動農戶種植重樓91戶188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面積108畝,這些農戶可獲得免費種苗和技術指導;農戶提供土地及負責管理,基地給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補助300元。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解決了貧困村民的種植成本問題,也增加了季節性用工需求,帶動了當地就業,戶均增收可達6500元。

  肯乃介紹,對於片四河村來説,目標已不是在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我們現在每戶貧困戶中都安排了一名護林員,每名護林員的月工資為700元,加上每人每年3000元的邊民補貼、貧困戶低保全覆蓋等,每戶每年可獲得的惠民補貼就達3萬元,片四河村今年就能實現全部脫貧。”

  另據片馬鎮副鎮長董亞輝介紹,“公司+基地+農戶”種植重樓的模式在片馬鎮已經鋪開,2018年整個片馬鎮能夠實現全部脫貧,未來將依託發展重樓種植等産業帶動村民走向富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