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造金磚品牌 聚焦非洲發展

2018-07-26 12:5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特別關注】

  7月25日至27日,金磚國家領導人齊聚約翰內斯堡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金磚峰會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動。中國駐南非大使林松添表示,金磚已經成為推動國際治理體系現代化,令其朝著更加公平公正方向發展的重要進步力量。金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於南非來説,金磚的意義同樣重大。據統計,南非同金磚國家的出口額佔其出口總額的15%,進口額佔25%,相比2001年增長了近4倍。金磚工商理事會成員斯塔夫羅斯教授認為,南非在擔任金磚輪值主席期間,將進一步加強與金磚國家的社會和文化關係,加強金磚國家在不同領域的合作,並鞏固其作為塑造新的全球政治和經濟秩序的重要參與者地位。

  新的全球治理體系

  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法律與經濟教授丹尼布拉德羅認為,此次金磚峰會在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經濟挑戰的背景下舉行,因此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他認為,全球經濟治理中面臨的困難是各國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向中國和歐盟挑起貿易戰,非洲難以避免也會受到損害。另外,美國還在退出自己參與創立的一些全球多邊治理機制,例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這些新的情況使世界各國面臨動蕩和難以預測的局面。現有的全球治理機制受到破壞,必將使南非以及其他非洲國家受到影響。布拉德羅認為,此次金磚峰會成為倡導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重要機遇,美國的孤立主義將使其全球領導力受損,其他世界大國對於關鍵性的國際經濟機構進行改革持更加開放的心態。

  南非國家形象推廣機構“品牌南非”的研究部門負責人普特魯斯博士認為,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金磚已經從一個單純的經濟概念發展成了全球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了具有多邊軟實力的“金磚品牌”形象,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智庫合作、金磚國家工商論壇等金磚機制下的新興合作領域就是最好的佐證。在世界面臨貿易摩擦、分離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反全球化盛行的大背景下,金磚國家相互支援,積極開拓貿易渠道,加深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繫,並通過社會文化宣傳共同發出國際正能量之聲。在全球治理方面,南非希望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並致力於為全球治理體系的轉變作出貢獻,通過對話、貿易和發展來鞏固南南合作。

  聚焦非洲共同繁榮

  布拉德羅認為,此次金磚峰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加強各成員國的相互關係。另外,此次峰會以“金磚國家在非洲: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共謀包容增長和共同繁榮”為主題,從主題設置中即可看出,此次峰會必將對非洲形成利好,非洲各國期待峰會能就加強非洲大陸基礎設施建設發出強烈信號,而非洲大陸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將為非洲正在嘗試建立的大陸自貿協定打造基礎。布拉德羅認為,金磚國家可以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其中,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和中國為“一帶一路”倡議而發起建立的基金潛力巨大。

  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副總司長、南非金磚國家和中非合作論壇事務協調人蘇克拉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金磚來到非洲,必須深入到非洲內部來,正如2013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峰會。金磚國家都希望實現包容性增長,希望擺脫貧窮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所有人從發展中受益。這也引出了下一個話題,當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時候,共同繁榮的目標也近在咫尺。而前面所有美好的設想都需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中實現。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諸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知識經濟産業和新技術産業。只有金磚國家團結協作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提供的歷史機遇,才能最大限度使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惠及所有人,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人民落在後面。雖然金磚峰會有五個成員國,但其目標是構建一個新的全球治理體系,其中金磚國家在構建包容性社會中發揮了促進作用。

  期待借鑒中國經驗

  南非《獨立傳媒》刊文稱,與南非相比,中國發展速度迅猛,並且平等地賦予其國民最重要的社會經濟權利,如人身安全、飲食、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而南非是金磚五國中基尼系數最高的國家,每人平均GDP也呈下滑趨勢。因此南非應借鑒中國的發展和治理經驗,實現公正和現代民主社會。

  蘇克拉爾評價,中國在金磚國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去年在廈門舉行的金磚峰會,中國辦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南非也從中受益匪淺。此次金磚峰會以非洲為主題,而中國與非洲的聯繫十分緊密,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機制下促進了非洲的發展,廈門峰會的理念同樣與此次峰會的主題相呼應。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涵蓋非洲發展方方面面的“十大合作計劃”,其內容與以婦女賦權和解決非洲發展為主題的非盟《2063議程》高度契合。蘇克拉爾表示,南非希望能將此次金磚峰會與9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實現呼應,促進非洲的共同發展。

  (記者 林衛光 肖天祎)

[責任編輯:楊永青]